崔继华:适应新常态 实现新发展

28.08.2014  19:52

适应新常态 实现新发展

(2014年8月21日,根据录音整理)

崔继华

 

    一天的经济形势分析会,各企事业单位汇报了情况、分析了形势、指出了问题、提出了对策。明者不惑、忧者不惧、知难不难,现在的关键就是抓落实,要干的比想的好、做的比说的好、结果比预想好,确保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确保“调结构、转方式”持续推进,确保稳中求进更加积极有为。借此机会,谈点感受和认识,供同志们参考。

    一、成绩来之不易

    1-7月份省社企事业单位经营分析已经发给大家,我了解和掌握的实际情况可能还要好于报表所反映的内容。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省社企事业单位遵照省社的部署和要求,始终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控风险”,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一是 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实际上都完成了任务过半,销售收入规模与上年同期大体持平(价格下降因素导致销售收入减少20亿元),实现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度增加,为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打下了基础。 二是 调结构、转方式、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持续推进。目前,销售收入有三分之一是新兴业务实现的,利润有三分之二来自于金融业务,反映企业经营管理“五大能力”的指标有机构成进一步提高,指标值有所改善。 三是 融资能力进一步增强,融资方式更加多元,金融对发展的支撑力和保障作用更加明显。 四是 创新发展更加深入,创新驱动更加强劲,创新成效日渐显现。 五是 风险管控适度,没有发生单体或系统性重大经营管理风险。从梳理的情况看,目前整个社有企事业单位发展风险可控、稳定可期。 六是 稳中有进、调中有优、转中有变、创中有新的发展态势整体向好。根据近些年来省社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轨迹和路径,后五个月的发展会更好。我深知,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十分不易的;我坚信,为取得这些成绩,同志们是付出了艰辛努力和艰苦奋斗的;我明白,成绩只代表过去,但肯定成绩可以使我们更加勇往向前!

  二、形势依然严峻

    经过近十年的改革发展,省社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已跃上一个大台阶,加快发展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和条件。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有机遇有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党和政府对“三农”事业和供销社深化改革的高度重视,使得供销社发展的春天又来了。所有这些都表明,省社企事业单位加快发展充满着机遇,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宽松,政策条件更加优惠,市场前景更加美好。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坚定信心、积极有为,努力使独特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政策优惠转化为发展动力,发展机遇变成现实业绩。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开启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在这样的重大关口,如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新趋势,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抓住新机遇,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寻找发展平衡点,选准改革突破口,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实观“新常态”下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不仅尤为重要,而且十分必要。但是,我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言行举止、工作作风、价值文化等都还没有跟上“新常态”,情感上还在留恋“猪飞的时代”,思想上还寄希望于“强刺激”的到来,行动上还在强调要素投入、追求粗放增长;对新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惟有徒叹奈何。 二是 省社企事业单位在全省供销社系统格局中占数少、地位重、作用大,在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供销社提出的“三个适应”、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三个服务一个加强”指示精神过程中,理应发挥好引领示范和龙头带动作用;但实际情况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堪。在为农服务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资本投入日益多样化、服务方式方法日益现代化的竞争中,我们的企事业单位传统优势受到严峻挑战,新兴优势尚未生成,应有的优势难以发挥。 三是 建立现代化治理制度体系、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进展缓慢,深化改革似乎进入了平缓期。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资本不大、内生动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已经严重制约了社有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甚至成为加快发展的障碍。企业的发展面临不进则退的境地。 四是 改进经营、改善管理、加强内控疲态显现,做强主业、做大规模、做好效益徘徊不前,做强产业链、做高价值链、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进展迟缓。 五是 企业家群体不强,人才队伍不大,人才结构不优,职工待遇不高,选人用人机制不活,已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我们企事业单位的更好更快发展。 六是 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每个企事业单位都面临着守住底线的压力。直陈形势严峻,是为了更好地抢抓机遇、推进改革、促进创新、加快发展。尽管目前有问题和困难,但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困难是前进中的困难,应对得当,问题和困难就会转化为我们发展的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毕竟,供销社改革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态势是好的,前景是好的。

    三、同志更需努力

    2014年是深化改革元年,剩下的时间已不到5个月,社有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工作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不辱使命,担当责任,敢作敢为,光说不行还得干,随随便便干不行还得努力干。所以,我用这句话与同志们共勉:同志更需努力。

    一是努力适应新常态。 古人云:适者生存,识时务者为俊杰。新常态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新常态是关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规律性的科学判断。在破旧立新,实现经济增长动力再转换、经济结构再平衡的过程中,先进生产力将不断产生和扩张,落后生产力将不断萎缩和退出,既能涌现出一系列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也会使一些行业、一些企业付出代价,甚至伤筋动骨。面对新常态下的新变化、新趋势、新机遇,我们适应跟上了,就能够抓住机遇,实现新一轮创新大发展;我们不适应落后了,就会处于被动境地和淘汰行列。因此,我们必须努力适应新常态,把对新变化、新趋势、新机遇的把握与我们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谋划新思路,实现新发展,重点是要树立正确的“速度观”,念好“结构经”,开启“新动力”,应对“多挑战”。

  二是努力推进改革创新。 省社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因改革而起,因创新而兴,因改革创新而蓬勃发展。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我们吃过苦头,但更多的是尝到甜头;有过教训,但更多的是经验智慧。现在,省社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既面临着不改革创新就无以发展的压力,又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适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我们必须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在社有企事业单位现代化治理制度体系建设、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创新发展以及转型升级上下功夫、求突破。

    三是努力改进经营管理。 改进经营管理是我们省社企事业单位永恒的主题,永远的主线。在加强经营管理上,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当下,适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强调省社企事业单位要努力改进经营管理, 首先 是要树立规模与效益并重、速度与结构并举、经营与管理衔接、外监与内控协调、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理念。 其次 是要统筹处理好投入与产出、开源与节流、并购扩张与管控能力、生产要素形态与状态、经营效益与管理效率的关系。 再之 是要突出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流四条线的运营管理,确保四条线横相融、竖相通、横竖交错成一体。

    四是努力加强风险管控。 风险是和干事创业是相伴而生的。小发展小风险,大发展大风险,不发展没风险。适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省社企事业单位加强风险管控显得尤为重要。针对风险,我们要主动认识、科学揭示、积极防范、有效化解,不应该也不允许掩盖风险。应对风险的核心思想是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从加强风险管控角度讲,省社企事业单位 一要 认真落实审计意见整改内容,做到有错必改,从善如流。 二要 防止发生经营性重大风险,力求在市场变化趋势、政策调整走向判断上不失误,在经营过程中坚持稳健发展,不脱离实际压高指标,不贪图小利,不竞赌行情,不做力不能行的事。经营结果确保不亏损、有赚头,保证经营道义上的正义性,商业上的可持续性。 三要 防止管理上操作性风险。要通过不断的优化流程、规范程序,持续强化有效制衡、安全发展,做到风险防控到人、管控到岗、经营问效、管理问责,确保不发生资金链断裂、法律纠纷损失。 四要 防止操守上的道德风险。要教防结合,惩治并举,坚决禁止以权谋私、损公肥私,对道德风险实行零容忍。 五要 防止市场上外部风险的导入。在新常态下,旧有增长模式形成的风险因素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有可能进一步显性化,甚至出现某个行业、某个领域的集中爆发、连锁反应。我们一定要学会前瞻识别风险,建好风险隔离带,筑牢风险防火墙。

    五是努力加强队伍建设。 大力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是省社企事业单位长期的重要任务。这些年我们企事业单位发展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滞后。为适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这里,我再次呼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尽快建立起一支能大力推进我们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企业家队伍、人才队伍和员工队伍。

      六是努力实现目标任务。 今年的目标任务是低限目标任务,是底线的目标任务,没有退的余地,没有让的空间,每个企事业单位都要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确保全面完成目标任务。有条件能超的希望多作贡献,省社将进一步加大对完成目标任务的跟踪督查和指导服务的力度。我坚信:社企同心,其力断金。我们一定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