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91岁老人两个月手工绣数百香包 称传统手艺不能丢

22.06.2015  17:49

91岁老人衣食无忧,每年仍坚持手工绣上百个香包,在端午节前摆摊出售。生意好时,老人眉开眼笑。生意不好时,老人就当遛弯锻炼身体。家人心疼老人,劝她少绣点。老人却一直在坚持:“这是一种传统手艺,更是一种乐趣。”各种各样的香包受到邻里的喜爱。

一两个月,绣了三百多个香包

在鹿祠街市医院家属院,有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老人今年91岁高龄,不仅眼不花耳不聋,身体硬朗,还有一手漂亮的针线活,让大家竖起大拇指。

老人名叫王玉珍,每年端午节前,老人就坐在家门口绣香包。今年离端午节还有一两个月时,老人就开工了。从早到晚不闲着,绣了三百多个香包。除了留给孙子、外孙、重孙子的,其他的香包老人就装到盒子里,拿到家属院门口或是古商城南门去卖。

老人手工绣的香包有10多种样式,传统的心形、菱形,十二生肖,其他小动物helliphellip有的香包只有拇指盖大小,做工精致,栩栩如生,让人看了爱不释手。老人说,生意好时一天卖二十几个,生意不好时就只能卖几个。“能卖多少卖多少,就当每天锻炼身体遛弯了。”

再复杂的图案,看一眼就能绣出来

“以前荷包、心形样式的受欢迎,现在孩子们都喜欢小动物的,有头发和尾巴、带亮片和珠子的。”在多年的售卖中,老人逐渐琢磨出了这几年香包的流行趋势,“绣的时候,还要动脑子想着样式”。

虽91岁高龄了,王玉珍记性特别好,绣花也不用戴老花镜。无论多复杂的图案,只要她看一眼,必定能绣出来。“年轻时就给孩子们做肚兜、虎头鞋,做衣服,缝书包,拿了一辈子的针了。”

有时为了绣一个图案,老人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该吃饭了,喊好多遍都不愿意丢下手中的活。”老人的女儿说,家里人担心她的眼睛受不了,反对她做香包,但老人趁着家里没有人,就做上几个,时间长了,家人只好由着她去。“为了端午节前赶制一批香包,老人连午休时间都放弃了。”

老人的刺绣包里有各种各样的线,大小不一的绣花针,还有剪刀、粉笔、钩针等工具。最小的一根绣花针只有三四厘米长,针鼻小得只有一条缝。年轻人纫针都费劲,老人一下就能纫进去。“时间长了,就练出手感了。”老人笑言。

做香包用的布料,都是老人从裁缝店和邻居家里找来的碎布头,这些“边角料”经过老人加工,就变成了金鱼、老虎、福娃等。“看到孩子喜欢她做的香包,老人特别开心。”女儿说。

手工针线活,老人最大的乐趣

说起做香包的秘诀,王玉珍说,现在手工做的香包越来越少了,很多年轻人做出来的香包形状不好,多是因为针线活不够精细以及裁剪不到位。“先用硬纸板或者报纸,剪出自己想要的形状,如圆形、三角形、桃形等;再按照硬纸板的形状剪下相对的两片布,用线将三边从反面缝合,留下一边;最后翻过来,塞入棉花和中药粉。将最后一边缝合,再加上珠子、线绳等装饰物品即可。”

另外,香包里的香料也是非常重要的。“机器做成的香包,很多都是化学香精做的,对身体不好。”王玉珍所用的香料都是她去药店里精挑细选的,“要有檀香、八角、茴香、麝香、苍术、甘草、艾草、肉桂等十几种中药,才能起到杀菌提神、增强免疫力的功效”。

过了今年端午节,儿女们都希望老人不要再绣了,安享晚年。但王玉珍却坚持要做到她做不动为止。“做香包和绣花是我最大的爱好,只有绣这些东西的时候才是最快乐的!”

原标题:阜阳91岁老人绣香包 不为赚钱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