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7岁“她”捐出肝脏和双肾 河北7岁“他”重获新生

31.03.2017  01:26
     

  医护人员向7岁的器官捐献者鞠躬致敬。

  清醒后躺在监护室内的小男孩彬彬。

  “无影灯”下,7岁的稚嫩生命逝去,捐出肝脏和双肾。

  安医大一附院手术室,即将接受器官移植的3位患者,静待“新生”。其中包括安徽省首例儿童肝移植手术患儿——7岁的彬彬。这两个素昧平生的同龄小伙伴,在“生命之门”前错身而过,却又因为“生命的礼物”,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彼此依存,相互延续生命。

  3月24日,这一天,生死“大幕”,同时开启。

   父母割肝救子未成,只能“排队”等肝源

  27日上午,安医大一附院重症监护室外,张芬已经等了很久。厚重的防护门之内,彬彬还在努力“闯关”,与可能出现的出血、排斥、感染等术后并发症“搏斗”。想到儿子浑身插满管子,孤零零地躺在那儿,张芬又心疼又骄傲,“他很勇敢,也很坚强。”

  彬彬打小就是个“小黄人”,出生后不久出现黄疸,可别家孩子是逐渐好转,他却越来越严重,粪便的颜色也由黄转白。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彬彬患的是胆道闭锁,要想活命只能“换肝”。否则,他随时可能因为肝衰竭而死亡。

  婴幼儿的器官很娇小,向爸爸妈妈“借”一点就足够了,很多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孩子都是靠亲体肝移植救命的。张芬也想过,可惜,她和丈夫的肝都不适合移植给彬彬,只能先做保守手术,延缓生命。

  彬彬成长的7年,也是张芬揪心煎熬的7年,看着他皮肤常年不褪的黄色,相继出现的佝偻病、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病状,她非常焦灼。今年春节之后,彬彬的病情更是急剧加重,必须尽快进行肝移植手术,他加入了排队等待肝源的队伍中。

   4天前,“奇迹”来了。

  7岁男孩“等”到同龄小姑娘的肝脏

  当时,夜已经深了。在天津某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一左一右,陪伴在儿子病床前的张芬夫妇被喊醒。医生告诉他们,合肥将会有一个很适合彬彬的儿童肝脏,建议尽快过去。

  “轮到我们了?我们等到了?竟然是我们等到了!”张芬欣喜若狂。可是,冷静之后,她又抑制不住地感到悲伤。同为母亲,张芬太清楚,这个珍贵的“机会”,意味着另一个母亲正经历挫骨之痛,“就像心在火上炙烤一样,过去的每一天,我都是这么熬过来的。”

  3月24日中午12点,彬彬一家抵达合肥。而就在同一时刻,十几公里之外,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另一个家庭“破碎”,自此阴阳两隔。

  突如其来的疾病,让原本活泼健康的7岁女孩儿沉睡不醒。从最初的抵触到难以接受,再到面对现实,家人用了8天的时间。第9天,看见女儿躺在病床上毫无生气,就像个“折翼天使”,父母决定“放手”,替她献出“生命的礼物”。

  7年前,父母亲手将宝贝带到这个世界;7年后,再无勇气亲眼看着她的“生命之门”关闭。他们选择在病房提前“告别”,痴痴地看着女儿稚嫩的小脸,一如曾无数次在他熟睡中做的那样,摸摸脸蛋,顺顺头发,沿着额头、小鼻尖、嘴巴一遍遍亲吻,“宝贝,去救那些还能救的人吧,让他们回到家人身边,让那些家庭不用像我们这样,面对生离死别,这实在太痛了……”

  3人因“折翼天使”重获“新生”

  手术室内外,站着一排排医护人员,集体默哀。无影灯下,“折翼天使”安然逝去。

  1个多小时后,女孩幼嫩的双肾和肝脏被完整取出,妥善保存至转运箱后,安医大一附院移植中心副主任医师赵红川火速赶回医院。

  此时,他的同事,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廖贵益已经在手术室等候了。移植手术开始之前,他们要先对器官进行“修整”。

  “孩子的肝动脉血管很细,只有圆珠笔笔芯粗细,胆管管道也很细,要将两者严丝合缝地‘吻合’,缝牢,难度非常大。”赵红川介绍,这是本次手术的关键,稍有差池,可能会导致动脉狭窄,形成血栓,后果不堪设想。由于彬彬的胆道闭锁,要想发挥功能,必须另修“栈道”,将牛皮纸薄厚的胆管、管径仅为3毫米的移植肝胆管与孩子的空肠连接吻合,颇为耗时耗力。

  另两间手术室里正同时进行肾移植手术,由廖贵益负责。两位患者都是30岁左右的成年人,要想与7岁女孩的肾“匹配”,要对动脉血管进行妥当设计,同样要过“吻合关”。手术中,主刀医生戴着2.5倍的放大镜,在血管上缝合几十针。当天晚上12点之前,三台移植手术全部完成。

  记者了解到,目前,彬彬度过了术后最危险的阶段,已经恢复意识,摆脱呼吸机了。两位肾移植患者也安全度过了最危险的围手术期,没有出现出血等并发症,移入体内的肾脏已经开始正常工作。如无意外,不久之后,他们就能转入普通病房,逐渐康复,出院,直至成为一个正常人。

  晨报记者王靓/文卓旻/摄通讯员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