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届绿色大圩葡萄文化旅游节本周六开幕

29.07.2014  20:03

  27年前,一粒葡萄种子,埋下了一个希望;27年后,希望的种子早已开花结果,并形成了一个品牌。在巢湖北岸,被誉为华东“吐鲁番”的包河区大圩镇,一串串葡萄“”起了一方百姓的幸福生活。8月2日,2014“大圩葡萄节”又将盛装启幕。

  回顾大圩葡萄的前世今生,还得从“大圩土著”——1963年出生的李勇说起。1985年~1986年,作为安徽二建公司外务输出员工,李勇在阿尔及利亚工作了两年。那个时候,中国传统计划经济正在解冻,激发了更多的小农生产者进入市场,李勇心动了。在市场淘洗中,他萌生了回老家创业、为“高消费群体”提供产品服务的想法。

  经过多方考量,李勇从安徽省农科院带回了“巨峰”葡萄的种子,在当时仅有的一亩三分地上开始试种。这个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凭着一股干劲儿,通过翻看各种种植葡萄的小手册、报纸资料等,还远赴南京、山东请教专家,硬是将葡萄园搭了起来。当年,李勇家的一亩三分地上真的结出了葡萄,而且,年收入达四五千元。

  这边,李勇继续苦心钻研;那边,周围农户在他的带动下,陆陆续续加入种植队伍。1988年,李克虎就腾出了3亩地,期待依靠葡萄走上致富路。“虽然带动家里经济收入有所增加,但缺少有效引导,收获季节常常滞销,辛辛苦苦运到周谷堆,每斤葡萄批发价只卖到五六毛。”这是李克虎的记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3年。

  2003年,犹如一个转折点。如果说,1987年,李勇埋下了一个关于葡萄的希望,那么,2003年,则是大圩葡萄带领这方百姓走上幸福路的开始。2003年,第一届“大圩葡萄文化节”开幕,市民不仅可以采摘新鲜的葡萄,品尝美味的农家土菜,更能参与各种各样的精彩活动。

  从当初的无人问津,到游人纷至沓来;从几毛钱一斤,到价格上涨了十几倍。从当初的一个“巨峰”品种,到现在的夏黑、醉金香、维多利亚、红地球等20多个优新品种,各式各样的新奇口味。经过27年时间,大圩的葡萄园从当初的一亩三分地到超过万亩,其中,仅葡萄种植一项,就对农民增收贡献了40%。2013年,该镇农民种植葡萄亩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大圩葡萄火了,大圩农户笑了,大圩乡村旅游探索出合肥乡村游之路。

  如何让“大圩葡萄”品牌唱得更响?“我们现在不再鼓励农户进驻大圩葡萄产业,而是更希望通过土地流转等政策,让更多的龙头企业、种植大户来承包经营。”大圩镇相关负责人说,“由企业、大户经营,能够更好进行品质监管,并尝试开拓电商销售模式,为大圩镇的种植户们扩展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