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走近铜陵牛歌传承人

08.12.2014  13:37

  12月4日下午,铜陵市东方红小学7名校园小记者带着“寻找徽文化”的使命乘车来到了铜陵县文化站,走近了铜陵牛歌的传承人——王小梅老师,了解了“铜陵牛歌”这一种民间音乐艺术珍品,真切地品味了铜陵牛歌所承载的文化历史。

  走进铜陵县文化馆,小记者们受到了王小梅老师和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县文化馆的周老师告诉大家:“铜陵牛歌” 是流行传唱于安徽沿江江南的民间童歌,始于何时,现已无法确切认定,但是从历史上看,沿江江南是以农耕为主的。农村放牛娃每天早上去到山野湖滩去放牛,用歌声邀约同伴,结队前往。牛到牧场以后,让牛儿自行吃草,放牛娃们却常常互相对歌嬉戏,至傍晚就又以歌相约,同道回家。这就是说,“牛歌”与放牛娃们的日常劳作融为了一体,既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情感的充分表述。此外,“铜陵牛歌”与安徽的徽剧、黄梅戏等地方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徽剧的《小放牛》,黄梅戏《刘三姐》、《打猪草》等都曾大量地吸收了“铜陵牛歌”的精华。目前,“铜陵牛歌”已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亚洲举重锦标赛”开幕式在铜陵市体育馆也上演了这个代表中国地域特色文化的节目,理由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王小梅老师今年已经62岁了,她是“铜陵牛歌”的传承人。从七八岁时,她就成天跟着大人及小伙伴们学唱“牛歌”。因为她的嗓音好,什么歌一学就会,1971年参加县业余文艺汇演时一鸣惊人。从此,她的歌唱活动连年不断,县文化馆视她为优秀农民的歌手,重点培养。1978年她第一次登上省城舞台,便有专家赞誉她是“一位北歌南曲都唱出味儿的奇歌手”。1990年她带着牛歌参加了安徽省皖中南民歌大赛获二等奖。她的名字也随《铜陵牛歌》载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王小梅老师接爱小记者采访时告诉大家,她家住在铜陵县老洲乡,她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长年在家种庄稼。劳动期间,无论再苦再累,只要一唱“牛歌”就浑身是劲。“牛歌”已是她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乡里、县里喊到她,她就会立刻放下手中的农活,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出之中。她还告诉大家:从前的牛歌没有固定的歌词,大多是即兴而唱。1954年,,在县文化馆前任老馆长的支持下,铜陵多位音乐工作者对牛歌进行挖掘,对曲谱和歌词进行整理,使《铜陵牛歌》基本固定。现在还编成了教材,铜陵部分学校和安徽师范大学等学校的音乐课中都有使用。王小梅老师讲到深情处,激动地为大家表演了几段“牛歌”,孩子们也被她的歌声陶醉了。表演结束后,王老师道出了自己最大的心愿:她现在已经老了,嗓子也没有以前好了,她希望能找到几位既有音乐基础的,又喜爱民歌的学生,把“铜陵牛歌”传承下去。

  采访结束后,王小梅老师与工作人员一起领着小记者们参观了县文化馆的舞蹈房、老年活动室、道德讲堂等处。最后大家一起来到了楼下合影留念。

  一下午的活动虽然时间不长,但小记者们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文化,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喜悦。

  徐维林

  地址:铜陵市东方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