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安徽:乡镇敬老院翘盼社会支持

10.10.2014  10:41

   

        今年71岁的安徽省怀宁县红铺镇孤寡老人汪龙井,常去村里一家棋牌室玩麻将。与热闹的棋牌室相比,两公里之外的镇敬老院显得有些落寞。“这几年,这里的老人有不少被亲戚接走了。”敬老院附近的村民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我有家,就在自己的房子里养老。”汪龙井对去敬老院安度晚年的建议有些抵触。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社会处处长魏晓军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截至2013年底,安徽省共有乡镇敬老院2032家,平均每个乡镇1.6家,床位数23.15万张,实际入住老人15.4万人,闲置床位数7.75万张,而安徽省农村符合乡镇敬老院收住的人数达43.9万人。

老人们为何不愿去敬老院?

        “主要还是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少村民表示,“虽然是孤寡老人,但与村里人也沾亲带故,如果住进敬老院,说明没把老人照顾好,亲戚朋友邻居都怕被人戳戳点点。”坐在自家门前择菜的张大娘认为。

          建设和服务水平低,也让老人们很难找到家的感觉,这是老人们不愿入住的另一个原因。此外,敬老院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基本都在50岁以上,初中以下文化,没有进行过养老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

          宁国市是皖南一个比较富裕的县级市,共有18家敬老院,入住农村“五保”老人1196人。2013年,人员工资、伙食费、老人看病等费用1279.72万元,年人均运行成本1.07万元。宁国市有关部门表示,“上面下拨的基本供养经费只有449万元,还有747万元缺口,平均每个敬老院亏空41.5万元。

          安徽省农村“五保”老人最低供养标准为1870元/人年,其中,省级财政补助1350元/人年。这意味着,安徽省财政每年要拿出6亿元供养资金,基层财政每年也要拿出2.3亿元供养资金。

          不过,敬老院入住率越低,人均运行成本就越高。宁国市西津敬老院现有70张床位,实际入住老人仅30名,管理和护理人员4名。该院何院长算了一笔账:每年开支需43万元(包括老人伙食费14万元、老人看病不能报销的部分约5万元、水电维修费用14万元、人员工资10万元),虽然宁国市的供养标准是全省的两倍多,但全年补助也仅为12万元,约占实际支出的28%。

          管理难度大,是乡镇政府普遍感到的另一个压力。入住敬老院“五保”老人多为高龄,这增加了发生意外事故的几率。

          除了43.9万名“五保”老人外,安徽省还有60岁以上留守老人约400万人,这些老人都是乡镇敬老院潜在收住对象,农村养老潜在需求巨大。

          针对基层反映的“乡镇敬老院经营管理困难”、“乡镇财政负担重”等问题,魏晓军认为,应当进一步改革农村敬老院运营管理机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实行“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方式,这既可把闲置的乡镇敬老院床位用起来,也能更好地服务老人,并缓解基层乡镇财政负担。

          记者注意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公办养老机构特别是新建机构应当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运营。

        有专家认为,基层政府可以探索实行以县级为单位集中供养,财政供养补贴资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把分散在各乡镇敬老院的“五保”老人,集中到部分敬老院,减少乡镇敬老院床位闲置,切实提高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率。

 

2014年9月30日中国经济导报  第A02版:新闻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