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寂寞汉卿》:被“逼”出来的黄梅大戏

12.04.2015  03:55

  4月10日、11日晚,原创黄梅戏《寂寞汉卿》在北京保利剧院连演两场,场场爆满。剧终谢幕时,全场观众站起来,献上经久不息的如潮掌声。一直以来,北京观众对黄梅戏有着特殊的情结,戏迷众多,欣赏水平很高。而黄梅戏也不辜负这份厚爱,不断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寂寞汉卿》无疑就是一部让观众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的黄梅新戏,原创,再加上编剧、作曲和演出上的诸多突破,使得这部戏一下子就征服了观众的心。这部戏到底好在哪儿,它的幕后创作又有哪些故事?记者分别专访了编剧王长安、作曲陈华庆和关汉卿的扮演者刘国平,对话《寂寞汉卿》部分主创人员。

   王长安:关汉卿身上体现出“人民性”

  安徽商报:“关汉卿”这个人物比较冷门,为什么想到用黄梅戏来为他写戏?

  王:关汉卿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很重要的代表人物,1958年被授予“世界文化名人”称号。由于中国古代艺人的地位不高,他虽然很了不起,但正史上介绍非常少,能够查到的也就几十个字。他的人格力量非常巨大,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人民性”的体现,他和老百姓同甘共苦,同呼吸共命运,所以我一直有为他写戏的情结。加上黄梅戏被人戏言为“阴盛阳衰”,女性来演的戏过多,男性演主角的偏少,我就自然想到了关汉卿,将积蓄已久的情感通过黄梅戏来表达出来,同时也来拓展一下黄梅戏的表现领域。

  安徽商报:创作这部戏最难在什么地方?

  王:关汉卿的作品比较难写,因为历史记载很少,他一生写了60多部戏,至少留存的还有18部戏,他塑造了大量的英雄豪杰、良妇女、平民百姓等鲜活的人物形象,唯独没有留下他自己的形象。我写的时候,也是被逼出来的,就是将他本人生平和他的作品交织起来写,就像观众刚才看到那样,有“戏中戏”,演员演“演员”,编剧演“编剧”,戏里写戏,将关汉卿融入到他所写的那些戏里面。这也是逼出来的一条路,现在来看,观众比较认可。

  陈华庆:古琴和小提琴都用上

  安徽商报:很多观众说,这部戏在唱腔上有不少变化,比如有些唱段不像是黄梅戏。

  陈:有些地方是不像,但听上去不生涩硌人,反而很舒服。用黄梅戏来表现元杂剧,肯定要有黄梅戏原有的东西,但又要有元杂剧的东西,所以我们在作曲上加入了青阳腔、岳西高腔,这都是元杂剧发展到后来的分支。另外,关汉卿这个角色,完全不同于传统黄梅小戏里的人物性格,他的唱腔如果全用传统的那一套,肯定不行。在这场戏里,关的内心波动特别大,所以我们在他的唱腔设计上作了大胆的突破。

  安徽商报:这部戏的配乐也很时尚,比如用清幽的古琴声来开场,到了高潮时又出现了激扬雄浑的提琴演奏。

  陈:古琴二胡唢呐,小提琴铜管乐,我们都用上了,将中外乐器结合到一起,相辅相成,音乐效果非常明晰,作曲也要有时代感嘛,这样才好听好看。

   刘国平:越演越过瘾

  安徽商报:作为主演,你怎么来理解关汉卿和这部戏?

  刘:我塑造关汉卿,更多是通过他的作品、他描写的那些人物,去了解他。关汉卿一生轻看权贵,与他们抗争,所以我心中的关汉卿,桀骜不驯、嫉恶如仇、我行我素,又有文人的傲骨。但是他又有铁骨柔情的一面,他替社会最底层的人说话,尤其同情弱女子,对朱簾秀,有大丈夫对小女人的怜爱,而朱簾秀呢,骨子里也不完全是柔弱,还有很血性刚强的一面,这两个人物,在性格中有很多共同点。

  安徽商报:是不是越演越自信?

  刘:自信不敢说,但越演越有感觉,越演越有想演得更好的冲动,越演越过瘾,尤其是演到下半场的时候,越唱越过瘾。(记者 祁海群)

六安市叶集区平岗街道文明实践活动纪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安在线
滁州获批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日前,滁州市获省政府批复,文化厅
严防纪律处分决定“打白条”
为切实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