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争当“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排头兵

16.10.2015  17:31

宿州市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着力点,以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以县域园区平台提升为抓手,以重点项目企业为支撑,整合资源、上下联动、多措并举,努力推动增长动力实现新转换、产业发展保持中高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 “四个宿州”提供强大支撑。到2020年,全市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大幅增强,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发展活力不断激发,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力争达到30%。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45%,农业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突破2.5。

财政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突破230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中国驰名商标和安徽省著名商标数超过200个。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超10家、超50亿元的企业20家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争先进位,总量突破2200亿元。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强化,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超2000家,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突破800亿元。

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位次进一步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按目前汇率)。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人均收入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近期,宿州市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砥砺奋进、真抓实干,努力在“调转促”中创造出更多优秀“精品力作”,绘就美好宿州建设的新画卷,为统筹“四个全面”、建设美好安徽作出应有的贡献。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

突出做强增量,围绕“中国制造2025”,明确重点领域,着力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六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积极发展新型显示、基础元器件、仪器仪表、半导体照明材料等产业,依托市高新区打造智能终端制造产业园和超芯半导体生产基地。重点推进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业发展,以高新区智慧云计算产业园、华为云、金山云、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宿马中科云智慧产业园等为依托,加快建设基础云、服务云、应用云等产业平台,建设成为全国重要云计算节点城市、产业基地和大数据中心。生物医药方面,加快建设皖北药业、亿帆药业、一灵药业等重点项目,着力提升龙头企业开发新型生物医药产品能力,拓展延伸生物基材料、现代发酵、酶工程、生物农药等相关产业链,打造宿州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高端装备制造方面,依托江淮重工、皖鹏挂车等重点企业,大力扶持培育矿用机械、农用机械、工程机械等高技术装备制造业,积极引进智能制造基础部件和装备组装产业,依托市经开区、宿马园区打造现代装备机械制造基地。新能源方面,加快惠丰新能源、灵璧新能源汽车基地和泗县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开发动力电池、太阳能电池组件等产品,打造全省新能源应用示范基地。新材料方面,依托佳力奇碳纤维等现有企业抓好碳纤维材料研发制造,积极发展新型建筑节能材料、氧化铝、新型高分子材料、金属软磁、纳米材料等产业,依托张江萧县高科技产业园建设研发孵化基地,依托市经开区、市高新区打造宿州新材料生产基地。节能环保方面,加快发展LED应用、空气净化和净水设备等,积极开发绿色照明、室内车内环保产业链,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各县区、市直各园区至少建成1家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全市打造10家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成为支撑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

通过“互联网+”和定制生产等模式创新,引导传统产业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突出做优存量,重点推动煤电能源、轻纺鞋服、食品加工、化工建材、板材家居等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煤电能源方面,以煤电一体化为重点,加快推进国能煤制气、煤层气开采、萧县煤电联产、华电二期、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等项目建设,提高就地转化率和利用率,延伸煤化工、煤炭精深加工、洁净煤等产业链条,到2020年煤电能源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级规模,建设成为全省煤电一体化发展示范基地。轻纺鞋服方面,依托现代制鞋和纺织服装产业城,充分发挥百丽、康奈、鸿星尔克、七匹狼、宝德服饰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鞋服产业集聚程度,着力完善皮包皮箱、功能性面料、环保型纺织、个性定制等上中下游产业链,到2020年轻纺鞋服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级规模,打造全国特色鞋服产业基地。食品加工方面,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建设砀山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宿马园区食品产业园和苏灵、萧县食品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积极向植物蛋白、功能饮料、果胶、膳食纤维、畜禽深加工、休闲食品等领域拓展,到2020年食品加工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级规模,建成长三角绿色食品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化工建材方面,推动中元化肥、安特生化、雪龙化纤、中粮生化等项目做大做强,依托市经开区、萧县分别建设化工产业基地和防腐化工、绿色合成革产业基地;加快萧县陶瓷产业园和冠军陶瓷等项目建设,开发耐火材料、隔热材料等新型建材,到2020年化工建材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级规模。板材家居方面,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办公家具、定制家具等产业转移,加快现代家居产业园等项目建设,重点培育若干家全国知名龙头企业,到2020年板材家居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级规模。

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壮大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重点产业。现代物流方面,加快南翔恒泰、百大农产品物流中心、佳达创智物流园等集信息、运输、仓储、冷链于一体的重点物流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农村物流和综合配送,完善“四级”物流体系建设。依托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一批货运枢纽型和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到2020年建成较大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现代金融方面,大力发展融资租赁、股权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新型业态,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推动拟上市挂牌企业规范改制,力争每年平均有10家以上企业成功在主板或“新三板”上市挂牌。科技服务方面,大力发展研究开发、创业孵化和科技咨询,促进工业设计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依托高新区科创中心及宿马园区科技孵化器等,打造皖北科技创新基地。信息技术服务方面,加快阿尔法游戏产业园、炫我、塑想等项目建设,培育文化创意、数字虚拟、影视渲染、动漫制作、在线设计等新业态。信息服务方面,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智慧城市试点,推动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城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应用,建设智慧宿州。服务外包方面,整合资源,积极承接软件开发、数据共享、呼叫中心等服务外包业务,争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电子商务方面,积极推动中国网库、阿里巴巴等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电子商务基地,每县区建成一个产值超50亿元的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依托亿赞普全球市场营销网络,谋划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基地。完善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支持优势流通企业利用参控股、联合、兼并等方式做大做强,到2020年全市限上企业超过900家,打造皖北新兴商贸流通中心。加强农村市场流通体系规划建设,培育一批多功能乡镇商贸中心。加快建设一体化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推进文化旅游与金融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推进专业养老服务设施、医养融合设施以及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不少于45张。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到2020年建成8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

加快现代农业“两区”建设,实施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主体建设。实施农艺农机农信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推进以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产业技术研发,加强农业产学研合作和科技创新集成示范基地建设。深入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优化农业装备结构,力争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900万千瓦。推广农业物联网,争取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到100%。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面积比重超过60%。实施农业产业化规模提升行动计划。积极构建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产业化联合体;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股份合作、社会化服务、土地托管、项目扶持等方式,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依托强英鸭业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生态安全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加强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农副产品深加工水平。到2020年全市培育产业化联合体500家;全市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重超过50%,各县区土地流转平台全部建成并实现规范操作;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企业达到1000家,农业企业加工产值突破2000亿元。实施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加快实施“产业扶贫、政策扶贫、兜底扶贫、助医扶贫”四大工程,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种养循环、农产品加工业等特色产业。精准实施光伏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电商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文化扶贫、金融扶贫,加快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实现“六个精准”。力争到2018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目标,到2020年,四县一区全部“摘帽”。

县域经济振兴工程

深入实施“3111”工程,统筹县域、园区产业布局,精准定位,促进首位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聚发展,构筑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的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鼓励支持埇桥区优化园区布局,推动纺织服装、板材家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产业集群崛起,全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砀山县以生态立县为首要原则,有选择地发展果蔬食品、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萧县在注重环境保护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产业,积极承接徐州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链条转移;灵璧县着力巩固增强农产品深加工、机械电子、服装轻纺等产业,大力推进医药和新能源等产业;泗县坚持工业强县,以合作共建园区为抓手,重点发展机械电子、环保设备、农副产品加工、轻纺服装等主导产业。到2020年,县域经济总量突破1600亿元,埇桥总量突破5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50亿元,萧县总量力争达到4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5亿元,砀山总量突破250亿元、财政收入力争达到30亿元,灵璧总量突破25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泗县总量突破25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

园区转型升级工程

市经开区大力发展生化医药首位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把鞋城打造成为集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研发创意、教育培训、会展中心五位一体的国际化、现代化制鞋产业基地,完成扩区工作并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市高新区加快培育发展云计算首位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主导产业,积极打造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先导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宿马园区加快发展食品加工、电子信息和现代商贸物流、机械制造“两主两辅”等产业,争当全省一流共建园区。支持鞋城、宿马园区创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推进产城一体化试点。支持埇桥区开发区、萧县开发区申报建设国家级开发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支持创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低碳工业园区等绿色园区。深化园区合作共建机制,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加快泗海工业园区、泗县当涂现代产业园、萧县泉山工业园建设,推动砀山与马鞍山有关县区结对共建园区。推动园区节约集约发展,大力推进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加大对低效用地处置力度,探索存量用地二次开发机制,创新闲置土地盘活方式,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工业项目、招大引强、税源企业和环境保护”为导向,加快承接沿海地区转移趋势明显的电子器件装配、家电、金属制品、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产业,着力加大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招引力度。到2020年,全市省级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力争达到50%。各县区省级开发区均冲刺200亿元级规模;市经开区冲刺1000亿元级规模;市高新区、宿马园区冲刺800亿元级规模。

创新驱动发展工程

深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点,大力培育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建立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催生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骨干企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立足首位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需求,支持骨干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设立云计算研究院和三维打印研究院,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转化应用。到202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80%以上建有研发机构,组建4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10家院士工作站。

民营经济提升工程

充分利用中央和省、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系列政策,引导优质资源向民营企业集中,深化与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推动更多社会成员兴办经济实体,鼓励更多“凤还巢”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进一步推动、鼓励民营资本投资现代服务业和教育、医疗、文化、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鼓励民营资本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搭建信息平台、做好示范推进,扎实有序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与“双创”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升级。到2020年“专精特新”企业数占规上企业比重超过10%;新增注册企业5万家。民营经济对经济发展贡献率明显提高,民营经济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0%。

质量品牌提升工程

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行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假冒品牌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加强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成1家省级检测中心。综合运用市场培育、创新奖励等多种方式,推进名牌产品、商标品牌等战略实施。到2020年安徽名牌产品达到60个以上。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专利工作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加快专利技术产业化。到2020年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5件,五年累计取得专利授权量达到2000件。

人才高地建设工程

多措并举扶持企业优秀经营人才在市场竞争中成长,成功培育一批优秀企业家。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培育与引进,引进5个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打造一批专业种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和领导联系机制,做好高层次人才评价认定工作,为各类人才在项目立项等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务,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力度,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股权和期权激励,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到2020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73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8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8万人。

坚持五个突出 狠抓工作落实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工作主抓手,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强化“狠抓落实、实干兴宿”时代担当,点燃激情,提升效能,“三严三实”精神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各项工作,确保重点工程推进取得实效,持续努力推动产业层次规模不断提升,力争实现弯道跨越。

突出项目带动。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责任追究制度化,抓好转型升级重点工程项目库建设,补强短板、增强后劲,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规划。继续坚持重点项目和园区建设分级分类调度机制,深入实施市级、县处级领导干部联系包扶项目制度和“五个一”工作法,全面实施“四督四保”推进机制,以项目促投入、以投入促发展。

突出改革创新。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持续推动简政放权,积极衔接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先照后证”、“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改革,激发创业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农村综合、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争打造出一批宿州改革品牌,努力为全省、全国创造出更多的“宿州经验”。

突出开放发展。抢抓“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机遇,紧密衔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城市群、中原经济区、淮河经济带、淮海城市群等区域分工合作,拓展开放领域。持续推进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加快提升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宿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和机场建设,适时申报建设保税物流中心,争取设立宿州二类铁路口岸,探索建设内陆铁路无水港,助推外向型经济发展。扶持培育实体企业扩大自营进出口,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质农产品和成鞋出口基地,全面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

突出环境营造。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准入管理,探索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依法惩处垄断、不正当竞争和侵权行为,鼓励创新创造。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应用信用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突出政策扶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相关扶持政策,大力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整合财政支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充分发挥“创盈产业发展基金”示范作用基础上,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方式,设立多种形式的债权和股权性基金,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向首位工业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深入推进“4321”政银担分险分担机制,全面开展“税融通”业务,推广“助保贷”续贷过桥业务,引导银行扩大贷款规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大力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宿马现代产业园鸿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宿州动漫产业园。宿州智慧云计算数据中心(一期)。

百丽鞋业。纺织服装产业城生产场景。澳利安红酒分装车间。华东地区最大的大数据中心。安徽安特食品有限公司。安徽皖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新皖王面粉。安徽锐富光电OGS产品生产基地的BM盖板生产车间。现代农业博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