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哥”卸任 难说再见(图)

27.08.2014  07:10

  8月25日下午,按照高校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制的规定,由于年龄原因,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黄德宽宣布卸任。从1997年开始全面主持学校工作到卸任,黄德宽在主要领导岗位上和安大一起走了17年。他见证并推动着这所省属重点大学的发展,对她倾注了全部情感,也收获了无数的粉丝。粉丝们有个名字,叫做“宽粉”。卸任了的宽哥有怎样的得与失?昨天,记者对他作了专访。

   宽哥心语

  安大在继续发展,对所有安大人,唯有感激,是大家一起成就了安大的今天,希望大家过好自己的平常生活,快乐健康。

  黄德宽说,他要向00级前后的学生道歉。那时候,学校地方不够,大家在东校区、史河路校区、龙河路校区来回奔波,学习、生活条件都不好,没能给大家一个很好的环境,一直心怀愧疚。

   学生印象

  在学生们眼里,宽哥亲和,也很民主,好几位学生都在食堂和宽哥换过菜。黄德宽会在吃饭时听学生提意见,后来他开设“校长助理”制度和“校长信箱”,直接和学生们沟通,现在,校长信箱已经成为安大学生提建议和维权的最佳平台。

  【激情岁月】

  211工程带给安大的,除了软硬件的提升,还有精神追求、学术境界的提升,加在一起就是安大的文化。 ”

   从学生到领导激情岁月全在安大

  采访是在安大龙河校区的办公室。龙河校区,是他与安大缘分开始的地方。

  1977年,黄德宽成为第一批参加高考的学生。在此之前,他在宣城广德县一个叫前路的村学校当校长,教过小学和初中,科目从语文、地理跨到生物、物理。本科四年的求学时光,黄德宽称其为“激情岁月”。四年,他一直担任班级的生活委员,例如,发饭票、登记火车票等等。

  因为下定决心从事教育,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黄德宽被邀请回到母校任教。此后,他放弃了国内一些一流名校的邀请,一直在安大,从未离开。这在黄德宽看来,也是一种缘分。

  从1992年走上安大教务处处长的职位开始,黄德宽最大的感觉就是“时间不够用”。作为汉语言文字学的专业教授,他不想放弃学术,而接下来,他有更多的时间专注学术。

   申请211工程引进一批学术专家

  去年8月,安徽大学成为安徽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享受直属高校待遇。发展至此,安大走过很长的一段路。无论是龙河校区的扩展、新校区的兴建还是申请国家“211工程”,黄德宽都像是带领大家拓荒的人。

  国家启动“211工程”后,我省即开始重点支持安徽大学争取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1997年,安徽大学正式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当时,学校的硬件和软件都跟不上,没有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弱势成为最大的拦路虎。其间,黄德宽带队引入了荣兆梓、杜先能、王邦虎等一大批学术专家,并鼓励校内人才去北大、南大、复旦等学校深造。

  “一所大学,最重要的是其精神力量。”黄德宽说,大学的差异从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上就能看出来。安大人搞“211工程”建设颇有刚恢复高考时的那股激情,从本土化的徽学研究入手,逐步实现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学科的突破。这些带给安大的,不仅仅是一块牌子,而是整体硬件水平、学术水平、学生素质的提高,安大也因此能迅速超越省内同类院校。

   【师生情感】

  爱在 安大,不仅仅是说爱情,还是师生 之爱、同学之爱、对社会的关爱、对生活的 热爱。 ”

   学生喊我宽哥说明我们没距离

  黄德宽最愿意聊的,还是学生。

  肖锐是安大2014届的硕士研究生。2013年冬天,肖锐和小伙伴们去磬苑体育馆打篮球,偶然遇到“宽哥”。

  “当时,宽哥就笑眯眯地招呼大家一块打。 ”学生们就和老师们到了一个篮球场。 “宽哥虽然年过半百,但跑动非常积极。 ”肖锐回忆,他持球连过四个人,正要上篮,此时学生们在他的带动下也士气大增,肖锐当场就跳起来给他一个大帽,不想宽哥连人带球都摔倒在地。肖锐赶紧上前把他拉起来,宽哥哈哈一笑,又继续比赛。在安大,不管是在篮球场、图书馆还是食堂,学生们都常能看到黄德宽的身影,和他标志性的“笑眯眯”表情。

  对于“宽哥”的称呼,“一开始,是学校辅导员告诉我,我有这么个昵称。 ”黄德宽笑着说,当时他有些惊讶,但觉得很有意思。这几年,随着90后学生的到来,校园里也常常有人见着他就喊“宽哥”,“这说明我和学生没有距离,挺高兴”。

   少数学生因不适应大学生活被劝退

  在今年的安大毕业典礼上,一名硕士毕业生被男友求婚。黄德宽当时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祝福他们。 ”

  很多已经毕业的校友,在提到“宽哥卸任”时,都感情复杂,有不舍有祝福。提及此,黄德宽有欣慰,同样也有些许难舍。提到大家对安大的评价,“兼容并包、自由开放、类似北大”,黄德宽难掩兴奋:“不敢和北大相比,但我们是一直向北大等一流大学看齐的。 ”50年代重建安大时,时任校长的曾希圣就提出要向北大和复旦学习。

  不管是有个性的学生还是有个性的老师,只要行为合情合法,黄德宽都很鼓励:“学者要有学者的风范,不能太用条条框框束缚自己。 ”

  曾有被劝退的学生家长在他面前声泪俱下。 “安大的学生素质不错,可少数人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从而消沉下去,很痛心”。 2006年,安徽大学“启航工程”开始,为一年级的学生提供学业、生活等各种指导。

   【学校发展】

  一流的大学应该有‘大气’。所谓 大气,就是有开阔的眼界和包容精神。 ”

   学术要保持理想主义追求又要接地气

  高校学术研究一直是社会争论焦点。 “不能跟风,又不能脱离实际”,这是安徽大学近年来的学术之路。

  今年7月,具有“经济学者”和“著名投资人”双重身份的史正富在安大投入500万组建安大经济与社会发展高等研究院。这个研究院将改变传统的“个体户”式(即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的方式,而是推进“课题式”研究改革,以课题为中心,做跨学科的研究,其课题来源于实践。

  记者采访时,史正富说和黄德宽谈这个项目,“一拍即合”。 “高校要始终保持理想主义的追求,但是不能不接地气。”黄德宽说,早在10多年前,安徽大学就和美菱集团、荣事达集团等公司合作,开展研究。近几年,这样的校企合作更多。

  “国际知名、国内一流”,这是安大人的奋斗目标。 ”安大非常重视国际合作,老师和学生都有很多的机会出国交流。

   建设新校区孕育大师也需要好环境

  安大的建设,也有很多争议。

  比如,当年引进研究社会学的专家王邦虎。黄德宽力排众议,“我当时就和他谈,在中国做社会学研究,要用西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但和马克思主义结合,同时要符合中国国情。 ”如今,安大的社会学专业已小有名气。

  在建设新校区时,黄德宽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当时,安大正在迎评“211”,经费紧张,扩招等政策带来的压力也很大。

  “大学,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孕育大师也需要好环境。”2000年左右,安大龙河校区的教室每天排着满满的课。逸夫图书馆也未建。每天饭点之后,学校只能将食堂的桌椅全都擦拭一遍,供学生自习。 “虽然是校领导,但我是一个服务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师生学习研究提供好的环境。 ”黄德宽说。(蔡丽丽、汪日贵、喻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