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区水东镇:村民齐动员 山村成景点

13.08.2015  02:35

  乡村旅游火 外地游客多

  “在村里办‘农家乐’比在城里开饭店强多了,既能省去一年10多万元的门面租金,还能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这不,回村才3个月,就有了4万多元的收入。 ”谈起最近火爆的生意,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前进村宗村村民组“农家乐”女主人周慧玲喜上眉梢。

  7月31日下午,记者来到素有“千年古镇、蜜枣之乡”之誉的水东镇,在前进村看到挂着“浙A”“沪D”等外地牌照的旅游大巴一字排开。虽然烈日炎炎,游客们却游兴很浓。

  今年55岁的黄觉荣是上海旅行团的组织者之一。 “我们一车有57人,大部分是退休老人,最大的86岁。 ”老黄说,“我们是通过QQ群以散客拼团的形式结伴成行的,过来玩就是看中这里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环境和四季分明的田园风光,大家玩得很开心! ”

  和老黄的想法一样,本地一家企业的股东朱春红正领着河南的一位经销商朋友来宗村游玩,对方一家四口十分尽兴。 “通过微信朋友圈知道家门口还有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环境清幽的好地方,特地带朋友过来看看、转转。 ”朱春红说,“你瞧,这大热天的,外面骄阳似火,可山里面一点不热,还有清凉的山风,真是避暑消夏的理想地! ”

小村有大志 靓景变活钱

  这个小山村是如何出名的呢?说来话长,村旅游协会会长宗太山告诉记者,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自驾游、乡村游日趋火爆。当地政府顺应时代潮流,依托美好乡村建设,打乡村旅游牌,告别以前“守着金山没饭吃”的尴尬历史。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村里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200多万元,加之村民自发筹资投劳,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2000万元,相继建成了一批省、市级美好乡村示范村和包括千年银杏树、香榧树、大叶红枫、毛竹等在内的生态长廊宗(村)水(东)路。村里先后获得 “安徽省森林村庄”“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以及“安徽省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示范村”等荣誉。

  正是看好家乡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条件,在外面跑运输的宗太山果断卖掉了集镇的商品房,回村盖了新房,并购买了过去无人问津、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宗村老屋重新装修,改造为宣城一家知名旅行社“农家乐”定点接待中心,成为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周慧玲紧跟其后,盘掉了城里的饭店,也回村投资20多万元创办“农家乐”。如今,村里成立了乡村旅游协会,共有“山里人”“榧里人家”“栀果园”等6家“农家乐”挂牌营业,一次性可接待游客400人,全年游客接待量可达2万人次,预计年旅游收入达500万元。

  除了号称 “天然氧吧”的清幽环境,吸引游客的还有当地正宗地道的农家土菜,清净舒适的住宿条件,以及品种繁多的土特产,村里为此打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购农家物”的口号。宗太山介绍说,今年4月以来,他家每天都有200多名游客前来消费,除食宿外,大部分游客返程时都买些土特产,比如干竹笋、老鹰茶、蜜枣、野生葛粉、手工扇、枣木梳、土鸡等。 “明年,我们计划发展采摘游、体验游和休闲观光游,让远近游客时时能感受到乡村旅游的魅力和乐趣! ”宗太山高兴地说。

村民齐动员 兴旅促民富

  全村齐动员、全民办旅游是前进村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在开旅馆的村民袁维森家中,记者参观了他装修一新的4个标间,只见每个房间都吊了顶、粉了墙、装了地板、新增了卫生间,还配备了电脑、电视、空调和热水器,干净利落。

  据悉,按照统一装修标准、统一接待标准、统一结算标准、统一评价打分的“四统一”模式,自4月正式营业以来,袁维森从村旅游协会拿到了4000元的旅游收入。另外,身为省、市书协会员的他,最近有几幅书法作品也被游客买走。 “这主要得益于乡村旅游发展得好啊! ”袁老感慨地说。目前,全村像袁老这样参与旅游发展联盟的农户达到20多家,户均年增收达1万元左右。

  无独有偶,对发展乡村旅游感同身受的还有村民黄叶鲜。 “现在我在村里‘农家乐’务工一个月有2000元收入,加上早晚种些白菜、萝卜,养些土鸡,两项年收入不低于3万元,比过去上山砍毛竹收入多多了! ”“可不是哟,前不久我家3只老母鸡就卖了700元,这在过去都是不敢想的事。 ”村民王金兰接过话茬。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该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快马加鞭。其中,旅游招商项目“大农发”将于8月中旬正式开工,该项目包括河道治理和景观设施建设,总投资1120万元;投资700多万元总长度达9公里的宗水路“白改黑”工程已完成招投标,即将开工建设。另外,丫山古道、九曲岭、上何石林、农耕博物馆等景点建设也摆上了议事日程。“相信经过1~2年的投资建设,宗村的旅游将步入‘快车道’,旅游活村、产业富民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村干部郑志华最后说。

采访手记:

  建设美好乡村,除了改造村庄面貌、提升居住品位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吸纳农民回乡创业,做到既“安居”又“乐业”。宣州区水东镇前进村在美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既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又带动当地农特产品的销售,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依托美好乡村发展旅游经济”的路径。

    责编:童中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