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定位  特色培养  下一盘“专硕”培养的好棋

08.10.2014  19:05

——合肥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纪实

      作为国家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合肥学院自2012年开始培养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校紧密围绕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硕士培养特点,率先提出“1+0.5+1”的三段式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培养与国际合作培养相结合、实践教学全程贯通、双导师制以及师生互选机制等特色培养,并逐步改革评价机制,建立了教师、导师考核体系、多重学生奖励办法和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体系。学校将以安徽省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为龙头,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打造一批校企“协同创新与合作育人”相整合的发展共同体,努力促进学校综合实力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同步提升。
      师生互选 双导师联合培养
      2011年9月的,来自山东枣庄的邴常远怀着兴奋与忐忑的心情来到合肥学院。兴奋的是,作为合肥学院的首届“专硕”研究生,他对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充满了期待。忐忑的是,从北方初来南方的他一方面担心自己很难适应合肥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则是“进校前最困惑的是研究生的导师如何分配的问题。”邴常远坦言,“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方向的影响是巨大的。
      可不久,邴常远的疑虑就被打消了。进校后,邴常远得知合肥学院为了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率先实行导师负责制和师生互选机制。于是,九月中旬的一天,邴常远便满怀期待地参加了首届研究生师生见面会,与首批18位校内导师见了面。会上,导师依次介绍了自己的求学之路、研究方向、学术经历和科研成果,研究生们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并就硕士专业问题与导师进行了互动交流,气氛十分活跃。与老师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中,邴常远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在研项目初步选定了自己的导师——微生物学领域内卓有成就的吴克教授。吴老师对这位热情勤勉的山东学生也很满意,他们在交流后初步拟定了硕士两年半的培养计划,并共同填写《合肥学院研究生培养师生互选表》上交到系部,系部审核同意后报研究生处备案。
      师生互选机制将竞争机制引入研究生培养工作之中,极大地拉进了师生间教与学的关系,同时校研究生处规定一名导师一届最多只能指导3名研究生,更使研究生质量得到了保证。师生互选建立在师生双方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合肥学院研究生的培养特别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他是个热情和蔼的老师,平时对我们的学业非常关心,常常主动联系我们,询问我们的学业情况”,三年级的研究生何旭谈及自己的导师俞志敏时说,“最近写毕业论文,他要求我们定期给他汇报进度。有时候一两天没能与他碰面汇报,他便会主动打电话给我。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学校还借鉴德国经验,实行了“双进双培”制度,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包括:建立企业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采取“双教师”制和“双导师”制,高校教师与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国外高校教授和学校教师共同承担课程教学。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位相关行业或企业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以能力系统化培养为核心,建立理论课程学习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据《合肥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暂行办法》,安徽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教授级高工殷福才,安徽南风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韩厚强等13位技术专家为合肥学院硕士研究生第一批校外导师。
      经过仔细考虑与多次沟通,邴常远最终选择了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院的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吴东彪担任自己的校外导师,而他的同学慈娟的校外导师则是安徽南风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行政总经理韩蔚,正是这些经验丰富的校外专家们的加入,研究生们的研究方向与毕业论文更加接“地气”了。据了解,慈娟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城市污泥深度脱水方面的研究,而她的校外导师韩蔚作为一直工作在安徽环保第一线的企业高工,不仅在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多有建树;更对担任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校外导师一职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多次表示,目前我国环保人才相对缺乏,急需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的人才,合肥学院的这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有助于国家环保事业的发展。
      “双进双培”制度还包括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校企共建培养环境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教学体系。目前,我院研究生已在合肥创想能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中盐集团合肥四方磷复肥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市环境监测站、安徽合大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安徽南风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合肥环境工程研究院等20余家实践基地开展项目学习。为了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针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计划,不断加强导师遴选,不仅所有校内导师都是教授并且是环境工程领域的专家,校外导师都是企业技术骨干或环保部门领导、专家。并规定研究生所有课程授课教师需具有高级职称或有博士学位;学校还配备了研究生工作室等。2013年4月,学校第二批新签约了10个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11位校外导师。据2014年5月公布的《关于选聘2013级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的通知》显示,此次所选聘的校外导师都是合作育人基地(学生项目学习和学位论文创作的实践基地)的技术骨干,此举也进一步确保了校外导师能进行务实有效地指导。
      校企深度融合 叫响特色培养
      根据自身条件和国家需要,合肥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行了“1+0.5+1”的三段式培养,即第一学年的课堂教学和岗位认知实习,教导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理论;第三学期花半年时间完成三个项目的学习和短期的国内外游学活动,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一年在双导师的安排下完成毕业论文创作,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岗位认知实习对于大部分研究生来说都很新鲜。2013年6月,首批研究生分别前往六安污泥处理厂、合肥市劲旅环卫设备有限公司和安徽南风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参加了三周的岗位实践学习。
      何旭的认知实习就是在六安污泥处理厂进行的,他告诉我们在了解相关文献和实地考察后就是两周的顶岗实习,当回忆起那段“与各种垃圾打交道”的经历时,何旭感慨道:“虽然每天早上七八点就到实践岗位,十分辛苦,但很多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亲身经历了才会有更高层次的理解。”正是这一段的实践与学习,他接触了污泥深度脱水技术工艺,懂得了污泥处理前的加料基本情况,而且掌握了污泥高效深度脱水机器的使用技能。
      国内外游学是一种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2013年10月底至11月初,2012级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国内游学之行,此次国内游学主要考察学习长沙市、韶山市、广州市的垃圾填埋技术以及渗滤液处理技术等。同学们在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带领下,系统学习了垃圾填埋技术,并重点了解了垃圾渗滤液的防渗、处理技术;参观了韶山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兴丰生活垃圾填埋场,了解了现实中的垃圾填埋技术,重点了解渗滤液处理技术。参加国内游学的何旭同学说:“通过实地参观学习,了解现实中的垃圾填埋技术,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现理论知识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与科研奠定实践基础。”除了游学,学校还多方组织研究生们走出校门,开拓眼界,除了参加安徽省高校研究生信息素养夏令营活动外,2014年7月,2013级5名研究生还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为期一个月的暑假小学期课程班的学习与交流。
      对于这些研究生而言,第三学期是忙碌而充实的。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安排,第三学期需完成15学分的项目学习任务。项目伴随的校企联合培养是实现工学结合、校企结合培养的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加强与高水平的研究院所合作,“借智育人”,学校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筹建各类平台,其中不少基地都晒出了出色的成绩单。如安徽合大环境检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合大)便是合肥学院产学研成果之一,也是我校首批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该公司2012年1月获得《CMA实验室认证》资质,在拓展业务同时,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在短短的数月内,实现品牌提升,荣获合肥市2012年“创新型企业”称号。近两年,学校不仅联合企业建立了安徽省首家“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还在合肥市政府的支持下与中科院过程所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巢湖水环境治理及污染控制院士专家工作站”,其中就包括联合培养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
      虽然有了这些合作实体,导师们对学生的学习依然“盯得很紧”,为了使学生尽早进入项目学习,各位导师提前编制项目学习任务书,并指导学生开展项目学习,如蒋萌同学在导师吴克教授的指导下在合肥创想能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进行项目学习,研究方向为生物质能源和生物燃气;陆田玉同学在杨本宏教授指导下在中盐集团合肥四方磷复肥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了“磷石膏处置及综合利用现状调研”的项目学习。郭鹏飞、付珍、方雷、慈娟等同学在导师张洁教授、陈向明教授、吴缨教授、金杰教授指导下到合肥市环境监测站、安徽合大环境检测有限公司进行项目学习。
      所谓“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正是通过一系列的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们真正地感受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的重要性。2014年1月15日举行了首届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大家论文选题都来于企业实际,不少选题是在前期项目学习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院研究生处负责人也表示,在今后的研究生教育中,学校将继续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为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际合作为“专硕”培养插上腾飞翅膀
      作为一所与德国有着悠久合作办学历史的高校,邴常远认为:“学校最大的特色是与外界的合作和交流,这不仅包括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还包括与其他国内外高校的交流,正是这种合作让我们开阔了学术视野,对我们帮助很大。
      合肥学院是中德合作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高校,国际合作氛围很浓,常年有德、韩等国学生来校进行访学活动。环境与工程专业是合肥学院的国际合作的重点专业之一。2013年5月15日上午,德国政府环境顾问、校环境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友谊奖获得者莱勒斯教授又一次来到这里,为研究生们作了题为“德国固废处理技术”的学术报告。在“1+0.5+1”三段式培养中,第三学期的短期游学活动受到了研究生们的欢迎。这个阶段旨在帮助研究生们在校内外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开展短期国内(外)游学活动,训练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为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奠定基础,同时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促进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以前,对于研究生培养,一般只有博士生才有一定比例获得出国及到外校学习的机会,在硕士生培养中的国际交流活动开展得较少。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根据合肥学院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以及学生的专业成绩、英语水平及研究兴趣,每年都选派部分研究生出国(境)进行短期访学。这种游学方式对提高研究生们的学习热情、开阔视野和培养创造思维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10月6至19日,环境工程专业6名研究生在班主任张金流博士带领下赴德国开展短期游学活动。此次德国学习主要访问了哥廷根应用科学大学、罗斯托克大学和哥廷根市、罗斯托克市、柏林市。同学们学习并参观了可再生能源知识及其在德国的应用,对可再生资源及其应用从理论到实践环节得到全方位的体验;还学习了德国的垃圾分类、分选及处理知识。张金流博士说:“通过本次境外游学,同学们全面学习了德国在可再生资源和城市垃圾处理方面的先进技术,拓宽了知识面,改变了原有相关知识的结构和思维方式。同时他们也深刻体会到国内在相关领域的差距,这也为他们在未来的学习、科研方面指明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据研究生处表示,今年秋天还将选拔6人到德国,8人到韩国进行短期访学。
      为了进一步保障访学质量,我院还针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和要求,设立了学生出国游学专项经费,积极创造条件引入国际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据了解学校安排出国(境)短期游学的比例已达到50%,外语较好的同学还可以申请到国外有关高校攻读硕士学位。
      边教边改 精益求精 创新管理
      有人说,改革与创新是属于合肥学院的个性。的确,在研究生培养刚起步之初,不少学生反映研究生课堂教学与本科生差不多;同时,学生的专业基础差异较大,老师的课也确实不好上。
      为此,学校特制订了《合肥学院研究生教学研究项目立项和管理办法(试行)》,通过系列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提高了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质量。根据该文件精神,学校为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教师设立研究生教学研究项目,每两年立项一次,每个项目资助5000元,以促进教师根据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和特点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据悉,去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有10门课程获得教研立项建设。教研立项促进了教师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思考和改革,已初显成效。如教授《项目管理》课程的王倩教师就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带领2013级全班同学参观第10届安徽国际汽车展览会。通过了解展览会的组织举办过程,与所学课程相结合,使学生认识管理一个项目的复杂性,了解如何把复杂项目的每一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组织本次活动也是一个项目管理的过程,从参观展览会想法的提出,到组织、施行,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得井井有条。通过本次活动,王倩老师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项目管理”的实践课。又如,学术报告与课程整合。课堂教学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邀请专家作学术报告。如安徽省环保厅副厅长、校硕士生校外导师殷福才教授级高工就多次受邀给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作报告。
      创建研究生学术活动社团,课内外学习衔接也成了深受研究生们欢迎的教改新模式。2013年5月,由第一届研究生自发组织成立了合肥学院研究生环境工程精英社(EE精英社),协会以“保护环境、学以致用、团队合作、服务社会”为宗旨,开展了环境工程专业相关实验、环保职业资格考试培训以及环保宣传与教育、环保课题研究、环保服务与文娱活动等系列活动。同年11月,EE精英社在合肥学院体育馆附近举办2012级优秀研究生德国环境工程游学图片展活动,展示了我校研究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与生活面貌。作为EE精英社协会第一届会长,首届“专硕”研究生邴常远参与了整个协会的创建和大部分活动的组织。他说:“研究生也不止是学习专业知识,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娱乐休闲活动。”协会指导老师张金流博士也表示,希望同学们多参加活动,并结合自身所学的环境工程专业,将理论用于实践,办出特色,鼓励同学们将社团办出品牌。
      此外,在多渠道加强教学研究的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定了《合肥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暂行办法》,成立了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组,由院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统管。据了解,督导组秉承“以生为本、尊重教师、致力发展、提高质量”的理念,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目标,深入研究生教育教学第一线,参与教学研究和指导。帮助、指导被督导部门、单位和个人改进工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好咨询服务,为领导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当好参谋,以促进研究生教育工作在继承中求创新,在改革中求发展,确保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多重激励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研究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层次创造型人才的主要渠道,是为国家培养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各行业高素质骨干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研究生办学领域中的后起之秀,合肥学院改革创新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和手段,加强了保障与激励政策的落实力度。2012年,我院对首次研究生招生实行了免学费政策,并保证基本奖助学金覆盖率面达100%。据院2015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显示,学生可享受多重奖助。
      根据文件精神,每生每年助学金6000-8000元(每年发10个月,研一每月600月,研二、研三每月800元),同时设置助研、助教、助管“三助”岗位(研一学生设置“助教、助管”岗位不少于研一学生人数的40%,每人每月资助300元;“助研”岗位主要面向研二、研三学生,由导师提供,每生3000元左右)。
      多重奖励如下:
      1.新生入学奖学金:主要是设立学费奖学金,奖励入学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和第一志愿报考我校被录取的考生。设三个等级:一等奖学金5000元,二等奖学金3000元,三等奖学金2000元。
      2.学业奖学金:学业奖学金根据前一学年成绩在研二、研三发放,分一、二、三等。一等奖学金奖励综合成绩排名前25%的学生,每人奖励5000元;二等奖学金奖励综合成绩排名前25%-65%的学生,每人奖励3000元;其余同学获得三等学业奖学金,每人2000元。
      3.出国(境)留学奖学金:为了加强国际合作育人,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我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特点和要求,设立研究生出国(境)留学奖学金。奖励全日制在校优秀研究生,奖励面为同届在校生的50%,每人奖励5000-10000元(德国10000元,韩国5000元)。与学业奖学金可以重叠。
      4.优秀毕业论文奖学金:为激励学生高质量完成学位论文,特设立优秀毕业论文奖学金。奖励面为同届在校生的20%,每人奖励2500元。
      5.科研成果奖。分四个等级,分别是1000元、2000元、3000元、5000元。
      6.国家奖学金。尽管该项奖励奖励面很小,但奖金额度较高(2万元),并可以与其他奖项重叠,所以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多重奖励,不仅奖励面广,而且不同的奖项可以重复获得,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学校提供的助学金和奖学金可基本满足平时的生活需求,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不少研究生在入学后都表示:“原本担心的学费不再是问题,接下来就是如何在研究生阶段让自己发展的更好。”例如,有些人的目标开始瞄向了出国(境)留学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和优秀毕业论文奖学金等。多重奖励,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潜力,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宣传部 研究生处 潇潇 陈红 白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