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茶产业有望逆势“突围”

06.06.2016  21:15

    “近年来,安徽茶叶种植水平和加工工艺不断提升,徽茶品牌创建力度进一步加大,但和其他茶产业发展好的地方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日前,舒城县孔府山庄茶叶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孔令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4月底,安徽省经信委公布了安徽茶产业数据,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7亿元,同比增长8.9%;实现利润5.8亿元,同比增长6.8%;出口4.2万吨,创汇1.9亿美元,指标均处于全国前列。截至2015年4月,全省共有17家企业入选全国茶叶百强,12个徽茶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一方面是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总体向好,另一方面却是来自茶企业的“销售困境”和“品牌困局”。记者在采访中发现,5月,本该火热的茶叶市场却出现“不瘟不火”的状况。除受市场不景气和库存等直接因素影响外,安徽茶产业本身存在的产业附加值不高、销售模式单一等问题才是制约安徽茶企发展的重要原因。

  产业化程度偏低

  品牌无有效整合

  “标准化体系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茶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安徽祠山岗茶场的杨泽军在调研中发现,安徽茶叶产业化程度偏低,一方面,生态茶园建设标准偏低,生态茶叶加工标准不高,茶产品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缺乏;另一方面,改善和建设茶园环境的动力不足,茶园管理较为粗放,无公害、绿色、有机的要求还有待加强。

  “安徽的茶文化没有得到很好弘扬,产品附加值偏低,茶叶综合利用率低。”霍山县大化坪兆冉茶厂负责人徐兆冉说,目前,安徽只有黄山、六安在茶产业上进行了深度开发,包括茶饮料、茶面条、茶叶籽油等的开发等,但开发的力度和广度仍然不够。

  在孔令权看来,安徽虽有全国知名的茶叶品牌,但茶叶规模化、品牌化仍需进一步规范,“茶叶品牌没有得到很好整合,出现了家家有牌子、各市有品牌、全省无名牌的情况。”

  树立茶叶品牌

  开发茶园旅游

  推进茶场建设促进茶叶产业化发展,培育和树立茶品牌是关键。孔令权说,舒城小兰花早在唐宋时就颇具名气。但有一段时间,由于茶叶市场管理的混乱,出现了以次充好的劣象,使得舒城小兰花的市场销售情况不尽如人意。

  “为了重塑品牌,促进茶产业发展和茶农增收,舒城县出台了加快茶产业发展措施,从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支持茶产业发展,扩大影响,提高茶叶品质”,孔令权说,“特别是自全县开始依法规范使用舒城小兰花商标后,不仅提高了茶叶售价,还实现了防伪,确保了茶叶的品质,舒城小兰花品牌价值也逐年攀升。”

  据了解,近年来,舒城小兰花茶名气越来越大,许多茶企在发展传统茶产业的同时,也开始考虑走特色路线,利用茶园景色,吸引游客,游客在游玩的同时,不仅可以品茶,还可以到茶园中采摘茶叶,进行加工。在茶园,只要和茶相关的产品都可以购买到。

  整合茶场资源

  构建茶产业链

  “开展茶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建设,完善其功能,建成茶业科技示范基地,能够有效提升茶场建设水平。”杨泽军认为,目前茶叶市场虽然供大于求,但是只要充分发挥优势,茶产业前景还是可观的。

  “改善和建设茶园环境对茶产业发展十分重要,建立茶场合作社联合体就是个不错的方式”,杨泽军说,通过合作社整合茶场茶叶资源,采用“基地、农户、合作社、茶场”等模式,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可以进一步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打造地域品牌,满足市场需求,调配生产资料,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实现茶苗本地化,达到以点带片、以片保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模式。

  定额标准化奖补

  助力茶产业发展

  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据了解,安徽茶叶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和皖南山区,多数为扶贫开发重点县,发展茶叶产业,是增加山区贫困户收入、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

  安徽省财政厅日前表示,未来将会把茶产业资金向茶叶主产县倾斜,实行集中投入。在使用方式上,全面实行“先干先补、多干多补、不干不补”和“先预拨、后清算、压茬补”,充分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茶叶生产的积极性,减少财政资金沉淀。在管理方式上,坚持放管结合,茶产业资金率先实行定额标准化奖补制度,资金切块到县,省里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和奖补标准,项目县内凡达到建设标准的茶叶项目,统一享受均等的财政奖补。

  同时,结合农业绿色增效示范行动,突出茶产业支持重点。继续按照“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关键技术”的原则,根据省政府确定的年度工作任务,重点扶持国家级、省级茶叶龙头企业和发展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培育新型茶叶经营主体和新型服务主体。

  责编: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