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聚焦“三重一创” 深化与央企合作

16.01.2018  11:10

  作为全国最早与央企开展合作的省份之一,安徽充分发挥区位、资源、政策、产业等诸多优势,持续不断地吸引央企来皖投资。尤其是2017年,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三重一创”建设,安徽与央企合作发展交出了近十年来最靓丽的“成绩单”。

  这里是安徽博微长安电子有限公司,它也是央企--中电科38所的全资子公司,在这个微电子封测中心建成以后,未来38所所有微电子产品的组装,都会逐渐向这里转移。

  位于六安市的安徽博微长安电子有限公司,前身是一家老军工企业。看中了它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中电科38所通过并购重组,着力把这里打造成为企业装备供给的核心板块。未来5年,博微长安总投资将达到20亿元,建成精密加工、微组装以及系统集成调试等12条专业生产线。

  安徽博微长安电子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唐亮介绍: “未来我们发展的目标,是成为中国电科在华东区域的装备制造中心。38所系列的批生产的成熟的产品,包括地面的航天的,都会放到这边来做一个整机的接产。”

  包括38所在内,中国电科发挥驻皖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与安徽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总投资已接近200亿元。为了吸引更多央企资金,近年来,省里不仅与国务院国资委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建立起了常态化的合作机制,还出台了进一步加强与央企合作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合作项目直接调度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结合全省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34个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建设,推动安徽与央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拓展。

  中央企业影响力大、牵动性强,具有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多方面优势,安徽正在通过深化与央企合作,把这些比较优势用到产业培育上,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制造强省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最近在蚌埠,由央企--中建材集团投资4亿元建设的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高温玻璃项目正在加紧收尾,投产后,每年可为企业提供1300万平方米生产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基础材料。

  安徽华光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高温玻璃项目经理达庆奎: “目前我们前期的施工安装工作基本上结束了,即将进入试生产。”

  以安徽加快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为契机,中建材集团依托旗下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不仅研制出了世界最薄的0.15毫米超薄玻璃,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也进一步提速。眼下,他们已先后在蚌埠、合肥、安庆、池州等地建起了贯穿基板玻璃上下游产业链的生产基地。

  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总经理彭寿: “这些年我们在安徽投资接近300个亿以上,在这“十三五”末,我们会在安徽将会有翻倍以上的这种投资,使我们的这个硅基材料的产业基地(规模)达到千亿(元)以上。”

  通过深化与央企合作,2017年,全球首条10.5代大尺寸超高清液晶显示模组生产线、国内首条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安徽首家通航飞机生产制造企业等,相继在安徽建成投产,不断刷新着“安徽制造”的高度。

  安徽省国资委副主任项小龙表示: “跟央企合作,主要是“三重一创”战略性新兴产业,跟央企实现这个优势互补,形势发展也非常好,同央企合作的合同额和央企的投资实际到位(资金),都得到很大的增长。”

  截至目前,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98家中央企业中,已有89家与安徽省建立合作关系。截至2017年11月底,安徽省与央企合作新开工项目255个,投资规模2785.2亿元;新竣工项目227个,投资规模2188.3亿元;新签约项目244个,投资规模3783.1亿元;当年实际完成投资2666.3亿元,分别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39.2%、109.4%、189.1%、133.3%,不仅省政府下达的“四个2000亿”年度目标任务提前完成,全省16个市也有望全部完成四项年度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