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大学生服务美好乡村建设】环能学院服务安徽美好乡村建设手记——走进巢湖

05.09.2014  17:24

巢湖,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名词,古往今来,留给后人无尽的精神财富和优美的山水画卷,同时巢湖又是一个安徽人民魂牵梦绕之地,作为安徽人民的母亲湖,这一方水土养育了勤劳智慧的安徽人民。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加,上游环保措施不力等因素,巢湖和其他四大淡水湖一样,面临水资源污染等问题。据悉,20世纪50年代,巢湖生态环境良好,是镶嵌在江淮大地的一颗耀眼明珠。然而,近些年来,滚滚浊流和各种污物使这颗明珠黯然失色。早在1995年,国家的环境公报就把巢湖列为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首。

巢湖的污染深深刺痛了安徽建筑大学学子的心,适逢安徽建筑大学建设美好乡村建设服务团成立之际,环能学院就将巢湖水质调研作为重点团队进行申报,这只重点团队由5名老师,5名研究生和5名高年级给排水、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组成,将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为期两天的现场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受到现场环境的触动,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凝结了友谊。

一、准备篇

暑期,本应是休整归乡之日,但服务团老师和学生放弃休假,冒着酷暑,在学校里忙碌着。从购买草帽,防暑用品,矿泉水,领取文化衫等生活细节,到出发前做好每天的行程安排,落实住宿和交通方案,再到制作调研表格,配制药品,服务团的老师和学生都在精心准备着。

在准备好一系列物品后,环能学院副院长黄明,党委副书记徐庆和,实验中心主任凌琪等老师对学生进行出行安全,问卷和水样采集等进行培训。要求成员们树立人身安全高于一切的观念;严格服从领队的领导;交通安全牢记于心;高度重视住宿餐饮安全;尊重实践地风俗习惯,保持谦虚的态度。

在细节培训中,带队老师特地告诉同学们,学校提供的是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并非派遣社会实践任务,重心在人才培养;参加社会实践收获大小取决于自己的付出;大声批判不如静心分析,遇到问题多思考、少抱怨,方法总比困难多;调整好心态,接受调查、访谈是对方的权利而非义务,被拒绝是正常的,受到礼遇应感恩;明确社会实践的目的,诚信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培训后,参加实践活动的师生还模拟了现场环境,互相模拟问卷对象,设置不同的实践情景。

二、出发篇

7月14日,同学们带着对巢湖的向往出发了。天气还不算特别热,但在搬实验仪器和降温品下楼时,同学们已经大汗淋漓了。

在车上,指导老师和同学们对照着地图,捯饬着借来的gps机器,再次熟悉规划路线,讨论起到达后如何开展工作。热烈的气氛缓解了老师和同学们旅途中的劳顿,老师和学生们还不断地给熟悉当地情况的熟人打起电话,各自贡献着一份力量。

三、现场篇

初到巢湖,正值中午十二点,老师和同学们来到住宿地稍作休整,简单的餐饮后,不顾闷热的天气,立即前往采样地和周边村庄。我们沿着老合巢路前往柘皋河沿岸,因为修路原本只需要半个小时的路程服务团成员足足走了一个半小时。路况很差,窄的路段只够一车行驶,还担心车陷入泥中,一路上大巴车上蹿下跳。走到半途中,突然“哐当”一声,司机高师傅和坐在前排的老师学生下去查看后发现是汽车保险杠碰到了路面,上车后继续前行。车上突然出现一句话:建议明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求车队把前保险杠下了,这段幽默给充满困意的车厢一段涟漪,引起了所有成员大笑,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东一句西一句地开始讨论起来工作方案。

找到了合巢路上的柘皋河桥,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上游进行问卷和采样。来到路旁的柘皋镇金村,同学们终于来到了期盼已久的实践场合,老师带着同学们挨家挨户地敲门进行问卷和饮用水采样、参数测定,从家中使用自来水到家中使用井水等事项,同学们都详细地记载着,同时和当地人民交流着饮用水安全的问题。

在结束金村的调查后,团队顺着柘皋河沿岸,向上游前进,路途中经过新四队,发现了一户使用井水的人家,老师和同学们立刻兴奋起来。这是自调查开始后第一家完全使用井水的人家,大家像没有见过井一样,围着井盖讨论了起来,和主人攀谈以前的环境和今天的环境变化。

在新四队调查后,同学们逐渐熟悉了工作流程,于是兵分两路,一路直接赴柘皋河和夏阁河交汇处采样,然后迂回沿岸其他村庄;另一组同学直接沿着小路前往上游村庄进行问卷,以加快工作进程。沿着只有一车宽河岸的小路,取样组来到了两河交汇处,和河口一户渔家了解了上下游情况,包括化工厂的关停情况和排污的路径等。然后在河口的上下河段取了样品,由于前几日当地刚好下过雨,较偏僻的河岸处还有些泥泞,同学们不畏艰难,取到了满意的样品。

此时,团队成员已经进行了将近三个小时不间断的工作,但眼下的上游的工作还没完成。采样结束后,成员前往河边的秦湾村,此时出现了一段花絮,另一组成员在问卷途中迷路了。带队老师让他们沿原路赶回到校车上集合。秦湾村是一个很大的村,住户错落有致,同学们调查途中时常迷路,于是大家不断地问起老乡有没有见到几个穿白大褂或者白色T恤衫的人向哪边走去,在老师和大批同学完成采样和问卷到达村口后十几分钟,队员才集合完毕,同学们体验了问卷和采样的愉悦,也体验了迷路的痛苦!

时间已经到了六点,又有路途炒菜香味的诱惑,但大家的工作热情一点没有消退,成员们鼓足干劲,沿河向下游的村庄进发调研。到达刘杨村时,村民们了解大家到来的目的后,十分热情地请老师和同学们进家里采样。正在门口吃饭聊天的村民闻讯后也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反映起他们的吃水现状。团队还获得了水质很差时留下的沉淀图片。村民们还和大家聊起了这个河段在上游企业排污口关闭前后的差别,虽说排污已经关闭了一段时间,但现在河段的恢复并不是特别乐观,早期的鱼米之乡可能需要坚持不懈的治理才有恢复的可能。就在大家聊天时,有位年龄较长的村民正在河里游泳。村民介绍,如果在早期没有受到污染前,下河游泳后不需要再次冲洗,但目前的河段游泳后还需要回家冲洗一下。作为当代大学,让我们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任在身!

刘杨村的取样结束后,还需要到对岸桥上游和桥下游取样,老师和同学们马不停蹄地寻找取样点。接下来调研的席村正好被合巢路分割,此时大车突然增多,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灰州大道”,全体成员就像把灰吃到嘴里,幽默地说免费用了一次磨砂牙膏。席村的沿岸基本被民房占据,寻找取样点费了一番周折,终于在几个很偏僻的地点找到了取样点。

当席村取样结束后,已经到了晚上的七点半,一天的工作终于结束,大巴车返回住宿地时,很多同学们疲惫地睡着了,车上不时响起呼噜声。此时的呼噜声,已经不是噪声,而是反应一天工作的交响乐。

7月15日,天气闷热难耐。早晨不到七点,师生早餐准时吃完,立刻前往目的地。考虑到水样保护的问题,今天的要求比第一天更高,一要点多,二要与我校科研课题相结合,三要找到某厂的自备水源。这三项的难度都比第一天要难,任务也更加综合,幸亏有第一天晚上黄院长和伍老师加班加点地规划路线,出行也比较顺利。一路都是正常的市政路面,今天的第一站就是到柘皋河入湖口进行采样,按照原来的预计,车可以一直开到滨湖大道的柘皋河桥处,但龟山隧道一过,突然出现的限高门阻挡了大家的去路,老师和同学们只得在烈日下步行到入湖口处。

到达了湖口处,老师和同学们如拨云见日,怀着兴奋,感叹终于来到了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巢湖边,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感受巢湖之美。恰好在湖岸遇到对巢湖水环境最有发言权的船民和当地水务部门的一位年长工程师,老师和同学们立刻和他们交谈起来,了解巢湖水质情况。

湖口的取样,老师和同学就地取材,黄明副院长直接登上停在岸边的小船进行取样,同学们就在旁边的草丛中进行测试。

完成了柘皋河流域的采样工作,成员们向双桥河流域出发,双桥河流经西北工业区,全长2.45公里,其上游西撇洪沟2.33公里,流域面积达21.87平方公里,在2010年启动双桥河治理前,向双桥河排放污水的企事业单位、社区达22家,承纳了该流域大量生活污水。居巢区环保局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城区每天向双桥河排放工业污水1160吨,每天向双桥河排放生活污水总计达3000多吨。本次前往双桥河就是调研治理后的效果。

双桥河沿岸的村庄基本都拆迁完毕了,只有少数家庭还住在河岸边,同学们直奔这些家庭进行问卷和采集饮用水样。这些工作完成后,成员沿两岸向双桥河入湖口进发调研。据悉,早期未治理前沿岸有养猪场等排污口,违法乱建等问题,现在这些现象已经消除。

滨湖观光大道和湖滨大道间约五百米的河段,老师指导同学们用专用工具进行采样,老师仔细讲解了采样器的使用方法和采样标准,同学们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工程领域的一些标准知识,丰富了本次暑期实践的内涵。(作者:沈少松,审稿:徐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