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安徽“绿色成绩单”有更多“最好水平”!

16.01.2020  15:13

  “全省PM2.5平均浓度46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77.4%  、提高1.9个百分点,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5%、为国家考核以来最好水平。”在今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生态环保的“绿色成绩单”接连出现两个“最好水平”,这让很多代表委员表示非常振奋。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生态环保是每年两会的热词,今年依然是代表委员们贡献智慧的热点。垃圾分类、小流域治理、畜禽废弃物处理、河流生态修复……看看代表委员们开出了哪些“药方”,助力安徽“绿色成绩单”有更多“最好水平”?

   王建康代表:全面加强“江、河、湖”源头小流域治理

  “保护整治好这些源头‘小流域’的生态和人居环境对于我省‘三大流域’大生态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省人大代表王建康来自池州东至县泥溪镇元潘村。在过去一年里,他一直在围绕森林资源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主题深入调研,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着深切的体会。

  我省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特别是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更是皖江、淮河、新安江及本省区域内和周边湖泊流域的水系发源地。

  去年省两会期间,他曾建议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提高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公益林补偿标准。今年,他聚焦大江、大河、湖泊源头“小流域”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整治,有了新的思考。

  “目前我省三大流域主干流的生态保护虽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在江、河、湖源头小流域的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依然不容乐观,如不制定长效保护措施,势必影响我省生态保护和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成效。”王建康发现,在一些乡村,滥伐森林、损毁天然林、损害公共利益随意开挖、乱搭乱建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

  同时,在森林采伐过程中,不少经营者为了减少人工降低成本,过度开挖临时运输便道,而过后又不修复,导致山体“千疮百孔”,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引发洪涝灾害。

  对此,他建议,全面加强“江、河、湖”源头小流域治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制定切合实际、科学规范的相关法规,出台“既有法律底线,又可灵活操作”的相关奖惩政策。通过推深做实“常态化、长效化”管护机制,打造生态文化品牌,使基层干部群众“用责任担当守护绿水青山、以文化引领建设生态家园”成为新的时尚。

   鲍丙华代表:尽快制定安徽省垃圾分类条例

  近年来,我省以“三大革命”和“三大行动”为重点,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陈年垃圾得到清理,村庄整洁度明显改善。

  省人大代表鲍丙华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在一些偏远乡村还有随地倾倒现象,特别是沿河倾倒危害极大,对所在地区及下游的水质,土壤造成连锁污染。“建议尽快制定安徽省垃圾分类条例,通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提高生活垃圾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效率,减少生活垃圾焚烧、填埋过程中产生的空气和水体污染,优化人居环境,保障城市生态。”鲍丙华说。

  此次两会,鲍丙华带来了《关于尽快制定安徽省垃圾分类条例的议案》。《议案》中指出,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我们要根据‘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的分类标准,将生活垃圾分别投放至相应的收集容器。鉴于农村地区废铜烂铁,纸箱塑料瓶等垃圾基本上由农户自家回收利用的情况,可以鼓励将农村垃圾分为可堆肥与不可堆肥两类进行收集,可堆肥垃圾就地集中处理,其他垃圾运到垃圾场集中处理,简便易行,从而实现垃圾减量化。”鲍丙华说。

  对于如何提高居民的参与垃圾分类积极性,鲍丙华建议,一方面制定垃圾分类相关法规,促进居民习惯养成。另外,垃圾分类循环利用,离不开科技的助力。“有的地方采用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设备,从而形成一整条绿色产业链,有的地方运用高科技手段,创立‘智能分类+生态微站模式’,这些都值得我省学习借鉴和推广。”

   刘自力委员: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安徽是农业大省,畜牧养殖产业是安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农民增收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连着市民餐桌,畜牧业如何稳定发展成了省政协委员刘自力的关注焦点。

  近年来,粗放式养殖,尤其是粪便的污染给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但是一味地关停、禁停不是科学的出路。刘自力认为,畜牧业不是不发展,而是要更好地发展。

  为此,她建议加大对畜禽粪便的处理力度,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分散养殖,集中处理。同时,根据环境承载力,合理布局养殖场,以更绿色生态的方式重构产业。此外,刘自力还提出,政府应对大规模养殖场给予一定的支持,真金白银支持畜牧业转型升级,最终探索出一条既保生态又保产业的养殖路。

   周守标委员:河流生态修复需科学施策

  作为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周守标委员长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大量调研视察,他了解到我省大小河流生态修复如火如荼,投资大、项目多,但仍然存在一些现实瓶颈。

  “有些河流生态修复仅仅是简单的种树种草,搞一些生态浮床和生态型护坡。”周守标认为,“口号生态”或“生态包装”的做法不可行。同时,他也指出一些河流生态修复缺乏系统治理,打着“生态优先”的旗号,不算经济账,大搞豪华工程,甚至一些硬化工程还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功能。

  为此,周守标建议河流生态修复应在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的基础上,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促使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到近自然状态,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河流生态修复需要全方位、多要素的恢复,同时目标必须能够准确定量,切实做到可监测、可评估、可考核。”周守标说。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河流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周守标建议河流生态修复提倡自然化、去渠化、去硬化、去坝化、去园林化、去商业化,统筹考虑水土等自然资源,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生态本底调查为基础,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坚持整体设计、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生态保护修复思路,实施全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记者  彭旖旎  王佳  史瑞雯  苏艺  徐慧媛  张毅璞)

[ 编辑:周美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