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红色诗抄选编:朱蕴山诗歌四首

24.10.2017  18:42

      朱蕴山(1887—1981),安徽六安人。早年考入安徽巡警学堂,参加光复会,进行反清活动,曾参与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件。1925年曾加入中国共产党,以特约代表身份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他是民革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等职。他从1887年诞生到1981年逝世,时跨两个世纪,历经清末、中华民国、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初的各个历史时期。他是反清、反北洋军阀的勇士,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安徽的主要推动者,八一南昌起义的参加者,联合各民主派人士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团结抗日的爱国者。他长期的革命历程、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全国重大的历史事件,在他的几百首诗中都有所体现。

  过岐岭①

  来时秋将至,归时秋又暮。

  一去一归来,此山已两度。

  问余何所求,岂为功名误。

  纲常与名教,令人入坟墓。

  奇耻三百年,如坠五里雾。

  莽莽好山川,苍茫隔云树。

  切勿效杨朱②,徘徊泣岐路。

  【注释】:

  ①【岐岭】岐岭在安徽省舒城、桐城交界的地方。

  ②【杨朱】杨朱是战国初期哲学家,极端利己主义、唯我主义者,孟子说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荀子·王霸》说:杨朱在十字路口错走半步,到觉悟后就已经差之千里了,他为此而哭泣。后常引作典故,用来表达对世道崎岖,担心误入歧途的感伤忧虑,或在歧路的离情别绪。有成语“杨朱泣岐”。

  【题解】:

  1907年7月,徐锡麟率众举事,在安徽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上当场击中安徽巡抚恩铭,后因势单力孤而被捕。次日,徐锡麟英勇就义,朱蕴山等四位参与刺杀行动的学生也被押赴刑场陪斩。9月初,朱蕴山获释并被驱逐回乡,听到乡邻的种种议论,土豪腐儒更是指责刺杀官吏的行为不符合纲常名教。这年冬天,他接到高语罕、宋豫琳来信,要他回安庆共助韩衍创办宣传反清革命的《俗话报》,于是他重返安庆,再过岐岭时,写作此诗。

  诗的大意是:上次回家路过岐岭时秋天将到,再过岐岭时秋天已过。一来一回已经两过此岭了。要问我有什么追求,我怎会为功名所误!纲常名教的儒家伦理太束缚人了,只能叫人走入坟墓!清人统治汉人的奇耻大辱将近三百年了,许多人却陷入一片混沌糊涂的境地,不知反抗。辽阔雄伟的大好山川本来就是无边无际,因隔着云和树木更是看不清楚、望不到边际了。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千万不要效仿一毛不拔的杨朱,误入歧途或徘徊不定,只会感伤忧虑。

  朱蕴山一直受着徐锡麟矢志不移、慷慨赴死的精神所激励。“问余何所求,岂为功名误。”表达了他反对封建纲常、反对极端唯我主义、不贪求个人功名利禄、坚决反清而救国救民的人生追求。

  

  送宋豫琳赴粤

  慷慨数恩仇,苍茫万里舟。

  此行各努力,相约白门①秋。

  【注释】:

  ①【白门】南京旧称。

  【题解】:

  1908年1月,朱蕴山一到安庆,就由韩衍、宋豫琳介绍加入同盟会,继续开展反清活动,曾参与马炮营起义。1911年元月,宋豫琳应在南京策划起义的赵声之约,准备到广州参加起义。临行前,安徽革命激进派首领、岳王会及同盟会在安庆方面的实际领导人韩衍,与朱蕴山、高语罕一起煮酒送行。席间,朱蕴山写此五言诗一首相赠,以壮其行。宋玉琳,又名豫琳,字建侯,安徽怀远人,是朱蕴山的同班同学,曾在徐锡麟就义时一起被押赴刑场陪斩。

  诗的大意是:宋君乘船到广州有遥远的行程,我们情绪激昂、意气风发地叙说着恩仇大义。此行临别时大家互勉要各自努力,相约待到秋天胜利后再到南京相会。全诗寥寥20字却记录了饯行诸人的友情、别离的惆怅,以及对未来和重逢的期待。赵声率江淮革命志士90余人南下,编入敢死队参加广州起义,全部战死,宋豫琳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消息传来,安徽革命党人全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朱蕴山化悲痛为力量,参加了辛亥革命,任青年军皖中招抚使兼队长,维护地方秩序,并反对向袁世凯妥协投降,参与策动苏皖反袁运动,曾变卖家产筹措革命经费,为掩护战友脱险被捕入狱。但他历经千难万险,始终不改初衷,后来又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事业。

 

  车过嘉兴

  眼中血泪旧啼痕①,海寇东来天地昏。

  岂可瓦全宁玉碎,国亡家破我何存?

  【注释】:

  ①【旧啼痕】旧的泪痕。大革命失败后,大批革命者惨遭屠杀,朱蕴山的一些亲密朋友也被杀害,他满腔悲愤,眼中充满了血泪,特别是好友邓演达被蒋介石下令暗杀后,他在《怀念亡友邓演达》中写道:“万里沧波来眼底,旧恨新愁重叠。浊浪排空,惊风挟雨,水天晦如墨。”

  【题解】: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朱蕴山于农历除夕(2月5日)与许沅圃赶到杭州,先后找到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七师旅长宋希濂、八十八师师长俞济时,以进一步推动两师官兵支持十九路军抗战。此前,朱蕴山与十九路军将领有过联系,并参与邓演达等“第三党”的联共抗日反蒋活动,组织“革命军人抗日联合会”,由李济深为该会主席、徐谦为秘书、朱蕴山任组织委员,原黄埔军校教育长方鼎英任军事联络。许沅圃是黄埔军校二期生,时为十九路军的团长,曾找朱蕴山密谋营救邓演达。朱蕴山听说俞济时是蒋介石的亲信,暗受蒋介石密令,消极行动,心中不禁黯然。但在全国人民抗日怒潮的推动下,在十九路军英勇抗日举动的激励下,这两师中下级官兵因驻地离上海最近,纷纷要求参战。2月中旬,国民党当局正式宣布组建第五军,由主动请战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张治中为军长,率该两师及军校教导总队等部参加淞沪抗战。在第五军主力开赴淞沪前夕,朱蕴山与许沅圃乘车回上海发动民众支持抗战,车过嘉兴时作此诗。

  诗的大意是:眼中尽是血和泪,旧的泪痕未干,又添新的泪痕,而今日寇又从海上来侵略,更是天昏地暗。面对内忧外患、国亡家破,我宁愿为国牺牲,哪能丧失气节,独自苟且偷生?诗中充满了爱国之心、悲愤之情和浩然正气。

 

  答谭平山并示石父

  南北东西一野鸥,虚名虚利不虚求。

  愿将一片丹心火,化作人间老马牛。

  【题解】:

  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打通平汉、粤汉铁路,又于12月初攻占贵州独山等地,威逼四川、重庆,国民党战场空前大溃败,举国哗然。9月间,中共中央提出改组国民政府和统帅部,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要求,各民主党派表示拥护。于是,正在西南国民党实力派政要之间穿梭往来的朱蕴山,偕中共代表华岗(即诗题中的石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曾任山东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同赴成都与张澜密商,决定发动川、康、云南地方实力派,响应中共号召,坚持抗战到底。拟推张澜、李济深、龙云、刘文辉、邓锡侯等领衔,通电全国,要求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欢迎中共毛泽东入川主持,敦请蒋介石亲率军队出川到抗日前线,共同救亡。但因川、康内部意见不一,朱蕴山虽居中联络,却未能促成此事。适有谭平山来信询问情况,朱蕴山写成此诗,并先给华岗过目。

  诗的大意是:我就像一只东西南北到处飞的野鸥鸟,不为虚名虚利,更不是只求虚无缥缈的东西。愿将一腔赤诚的火热之心,化作忍辱负重、人世间的老马老牛。的确,朱蕴山几十年奋斗,一直用奔波的足迹证明着自己的心迹:在艰难漫长的民主革命时期,他怀着对祖国、对民族的一片似火丹心,始终像老牛一样忍辱负重、辛勤劳作,耕耘在民族救亡的阡陌,构筑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像老马一样不畏艰险,四处奔波,穿梭于各种政治势力之间、中国共产党亲密朋友之列。

  翻开朱蕴山诗词,一条爱国、反帝反封建、反军阀反独裁、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反对内战、和平建国的红线贯穿始终;一个追求科学,追求民主,追求真理,追求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时俱进的战士形象跃然纸上。朱蕴山的诗词充满了爱国主义、追随中国共产党、歌颂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反对黑暗、反对内外敌人的内容,体现出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责编:徐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