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粮食总产实现“十一连丰”的背后故事《安徽农村广播电台》

15.12.2014  21:04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安徽省全年粮食总产683.2亿斤,比上年增长4.2%,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丰”。我省粮食生产不仅打破了“两丰一欠”的传统周期波动,近三年安徽粮食人均占有量均高于全国人均占有量100公斤以上,一直位于全国前列。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也在稳步提高。那么,我省粮食总产实现“十一连丰”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请听安徽农村广播记者谈秀彩采写的录音报道《安徽省粮食总产实现“十一连丰”的背后故事》:         宫尚宏是马鞍山市含山县农民。1972年出生的他从2008年开始,扎根田野,通过不断努力,用了不到6年时间,就实现了从普通农民到“职业农民”的“华丽转身”。 2004年,宫尚宏投资购买了2台大型拖拉机,为周边农户的5000多亩农田提供农机服务,开始了在绿色田野上的辛勤耕耘。2008年,他又回归角色,承包了村里的200亩抛荒田,此后宫尚宏承包的田亩数不断增加,成了一位真正的种粮大户。说起今年粮食大丰收,宫尚宏说,这都归功于国家的政策好,农业生产技术、资金支持到位。宫尚宏(出录音):         “今年水稻单产要比去年一亩地提高100多斤,(每亩)单产在700公斤,主要就是改进了水稻插秧技术,再一个就是水稻生长过程中的综合防控等方面都有改进。良种补贴年年都有,今年我种了970亩地,良种补贴大概领取了3万5千块钱左右,这项措施明显增强了我们种粮的积极性。”         记者12月9号从省财政厅了解到,我省连续8年组织实施全省小麦良种采购,今年采购规模达13.12亿元。8年累计采购小麦良种32.92亿公斤,采购规模76亿元,为农户节约购种成本3.92亿元,为全省小麦生产连续11年丰收作出了积极贡献。除了良种补贴,我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得更加到位。省农委种植业局局长牛运生(出录音):         “我们全省今年落实的农业‘四补贴’( 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 )90多亿元,落实了25亿元的产粮大省和产量大县的奖励资金,协调各地用这些补贴和奖励资金支持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科技支撑更加有力,我们省里面像皖北地区的小麦重点推广了科学播种、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在水稻产区重点推广了工程化育秧和机械化插秧的关键技术以及病虫害的统防统治的技术,在玉米生产推广了机械化播种及收割和缓释肥这些技术,这些技术措施的推广到位为我们的粮食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如果说坚持选用良种,采用精准施肥法和科学统防统治、是宫尚宏农业生产成功的秘诀,那么,坚持农业生产专业化、机械化,更使他的农业生产事业如虎添翼。宫尚宏介绍,今年他承包土地970亩,一年两季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1940亩,克服了连续多雨低温的不利天气影响,粮食总产量达1019吨。而创造出如此高的产量和效益,离不开他所拥有的35台套各类农机具——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农业生产“法宝”,宫尚宏的农业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100%。每到农忙季节,宫尚宏不仅保证了自家田地的农业生产,还依托自己成立的农机合作社为当地农户开展各项农业生产服务,而这所创造的效益和自己承包土地种田产生的效益不相上下。宫尚宏(出录音):         我家里有大型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植保机械。排灌机械一共是35台套,每到农忙的时候,我们就帮助周边的(种粮)大户耕地、插秧、收割,一年两季的纯收入大概在30多万块钱。         省农机局副局长纵风云表示,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重要的技术装备支撑,为我省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年丰”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省农机局副局长纵风云(出录音):         “目前,全省农机服务组织达 8000 多个,农机专业合作社 2800 多个,这些服务组织通过订单作业、一条龙托管服务等,确保了农机作业的及时、有效进行,确保了作业质量和效率。为今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十一连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撑。”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传统农业,浇水、施肥、打药,农民全凭经验、靠感觉。如今,在我省一些地方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记者看到,农民依靠物联网技术指导,从事农业生产,不仅节约了成本,也提高了效益,物联网技术正悄然运用在我省农业领域。         宿州市埇桥区城东乡种粮大户王涛今年承包种植的400多亩小麦获得了大丰收,老王把今年的小麦增产增收归功于建立了农业物联网。在老王承包的田地里,记者看到,田野里分布着十几种传感器,空中还安装了摄像头监控器。老王告诉记者,这些设备可以实时将该区域内光照、湿度、温度以及农作物的苗情、墒情、病虫草害等田管信息传递到埇桥区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上,专家把实时信息通过各种形式发送到电脑和3G手机等终端,自己就可以随时随地掌握现场情况,并据此采取相应田管措施。王涛(出录音):         “最近几年我们这里的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比较重,今年四月份监测到有小麦赤霉病,他们(农技人员)就通过手机发短信跟我们说怎么用药、怎么防治,及时帮助我们防治了赤霉病,今年我们这里的小麦赤霉病几乎发生的很轻很轻,比去年的小麦赤霉病少多了,去年我们这里的小麦赤霉病发生率大概在10%到15%以上,今年就很少,5%都不到,这种防治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防治的比较及时。”         王涛说,正是因为有了物联网,今年小麦才能顺利实现了增产增收。他粗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王涛(出录音):         “我们现在亩产平均都能达到550公斤左右,去年平均亩产大概在450公斤左右,今年小麦的产量普遍要比去年高10%到30%。通过物联网的使用不仅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效益,小麦的品种质量也提高了很多。”         从2012年开始,我省被列入国家物联网试验区,重点进行大田生产物联网实验。目前,我省省级农业物联网平台体系框架初步建成,省农委副巡视员胡桂芳介绍,有了这个系统,可以实时远程采集在地小麦长势视频和环境参数,进行快速分析和诊断。现在,安徽省农业生产指挥调度平台可以连接省农委视频会议系统、小麦“四情”监测调度系统和农业物联网工程各示范县综合服务平台,采用远程化、可视化、网络化手段对全省农业生产和抗灾救灾进行专家会诊、科学决策和快捷高效的指挥调度。省农委副巡视员胡桂芳(出录音):         从我们的监测的结果来看,凡是应用比较好的,起到了节本、增效、省劳力的效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也开始起步了,通过农业物联网可以解决劳动力不足、高素质劳动力缺乏和谁来种田的问题,为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地科技支撑。         宫尚宏、王涛利用现代科技从事规模化农业生产只是我省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一个个缩影。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正成为趋势。据初步统计,2014年1-9月全省土地流转面积3161.8万亩,土地流转率达23%;其中耕地流转2314.41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37.61%。截至10月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5.01万家,比上年底新增8299家;家庭农场1.58万个,新增8000多家。未来,安徽农业发展将更美好!     信息来源:《安徽农村广播电台》“新闻晨报”栏目 201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