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构建“全流程”“高品质”协商新格局

05.02.2015  11:37

  超前谋划选题——

  “全流程”协商

  2014年安徽省“两会”之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联合印发了《2014年度重点民主协商活动计划安排》,确定了10个协商课题。首个课题“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主导产业”由省委书记张宝顺与省政协主席王明方以及省委、省政府、省政协等7位负责同志作为牵头领导,省委政研室、省发改委等和省政协相关专委会作为承办单位。同时,省长王学军等13位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和省政协10位负责同志共同担任了其他9个课题的牵头领导。 《计划安排》对每项活动的牵头领导、承办负责人、实施时间、协商方式和协商成果形式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新格局”协商从选题开始。 2013年底,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基础上,省委、省政府、省政协多次沟通,共同商定了10个课题,内容包括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等,并将制定协商年度计划列入省委常委会2014年工作要点,从而进入了省委工作的“总盘子”。 2014年底,省政协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又多方听取包括委员、各民主党派、政协各专委会意见,主席带队到各市听取了市政协的意见,同时与省委、省政府多次协商,最后由省委常委会议确定了协商课题。目前,具体协商活动安排正在制定中。

  深入调研论证——

  “重品质”协商

  每个协商活动之前,都由省政协牵头成立调研组,相关省直部门等参加,赴省内外调研考察。 2014年到省内外调研共120余次;同时发动各民主党派、省政协各专委会、相关界别、广大委员以及各方面专家学者开展广泛调研,并组织与课题有关的部分市县政协开展就地调研,共收到437篇调研报告和发言材料,为高质量开展协商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还随时注意“发现人才”。在去年的协商中,共有135位委员和各方面人士发言,其中有不少是在调研座谈过程中,当场邀请参加协商建言。同时,就发言的选题、角度等进行多次交换看法,咨询有关部门,或者进行补充调研,着力“如切如磋”,力争“字字珠玑”。

  周密组织实施——

  “精加工”协商

  在省政协办公楼内悬挂的“协商活动流程图”,清晰展现了这一年组织实施协商活动的脉络。省政协制作了10个重点协商活动的管理网络图,明确基本路径、关键环节、时间节点和要素配置,确保各项活动时间安排上不冲突、力量调配上不分散、环节程序上不脱节。

  协商活动以资政会暨常委会议、常委专题协商会、界别协商座谈会、对口协商会、提案办理协商会为主要平台。各专委会的视察、重点调研等也围绕10个课题展开。协商筹备活动开始前,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都要前往政协向参加协商的党派、界别、委员以及各方面人士通报有关情况,便于知情明政。省长王学军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课题的牵头领导,专门听取了该专题的筹备情况汇报,并提出明确要求。 2014年,先后有12位省委、省政府领导28次到省政协通报情况。省委、省政府的相关部门负责人悉数到场参加协商、听取意见。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专题常委会议上,38个省直部门到会参与协商。

  加强成果转化——

  “高收益”协商

  有了精心的“生产过程”,才会取得丰厚的“协商收益”。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界别协商会形成的建议案报送后,省直相关部门将建议梳理成45项任务,省政府办公厅以文件形式就办理落实提出了明确要求。

  “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资政会建议案提出14条建议,张宝顺两次作出批示,相关建议全部吸纳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意见》中。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社区服务治理水平”界别协商会形成的建议案报送后,省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协调指导小组将24条建议转化为工作方案,要求15个省直部门结合各自职能认真研究、采纳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