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对外发布新一轮区划调整方案 加快调转促步伐

12.01.2016  09:40

虽然早有传闻,但官方消息公布后,依然引发舆论热议。新年上班第一天,安徽省对外发布了新一轮区划调整方案,共涉及铜陵、安庆、淮南和六安四市。

此轮区划调整,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淮南和铜陵市将产生重大影响,不仅增强两市发展后劲,还对外释放出安徽经济转型的重大信号。

铜陵淮南增后劲,转型将加速

1月4日,安徽官方媒体正式对外发布了最新区划调整方案:将安庆市枞阳县划归铜陵市管辖;撤销铜陵市铜官山区、狮子山区,设立铜官区;撤销铜陵县,设立义安区;将六安市寿县划归淮南市管辖;设立六安市叶集区,将霍邱县的叶集镇、三元镇、孙岗乡划归叶集区管辖。

区划调整后,铜陵和淮南实现了较大幅度的人口和区域增长,而传言多年的消息,也终于尘埃落定。媒体认为,这对资源日益枯竭、一业独大、转型艰难的淮南和铜陵来说,是重大利好消息。

当前,中国经济正进入新常态,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受国内外大背景影响,安徽正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的巨大压力。本周,安徽有媒体连续刊发数篇报道解读2016年安徽经济工作。报道称,安徽正处在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阶段,有效需求乏力、有效供给不足。煤炭、钢铁、有色等传统行业面临的困难加大,产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

作为能源型城市,铜陵和淮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地下铜矿、煤矿等资源日益减少,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课题。就铜陵而言,铜产业占铜陵市工业产值的70%以上,绝大多数铜矿已停止开采,约97%的铜原料由国外进口。地域狭小,劳动力短缺正制约铜陵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

淮南市近年来因受煤炭价格下降影响,拖累了全市经济增长。2014年,淮南市成为全安徽唯一一个GDP(地区生产总值)负增长城市,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称之为“发展进程中极为困难的一年”。

据媒体报道,2015年淮南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

无论是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还是扩大有效供给、改善供给品质,均需要一轮深度变革。“这次区划调整,有利于城市规模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完善部分市市辖区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激发内生动力;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意义重大而深远。”谈及此次区划调整的背景,安徽官方使用了“三个有利于”。

去年9月,安徽召开“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动员大会以来,各地一直在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此次区划调整更被舆论视为全省经济结构转型的一次具体探索,影响深远。

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安徽培育增长新动力》,对安徽加快“调、转、促”探索步伐进行报道,引发各界关注。

岁末年初,安徽吏治反腐不停歇

随着六安市委督查组原副组长陈新民(副厅级)的落马,2015年安徽“打虎”行动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

2015年最后三天,安徽吏治反腐动作频频,两名厅官被“双开”,一名厅官被查,多名县处级官员落马。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安徽全年共“打虎”13只,百名县处级以上领导落马。

2016年新年伊始,安徽省纪委监察厅网站连续4次通报了24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群众身边“四风”问题的典型案例,其中不乏各地各部门“一把手”。2015年,类似的通报有69次349起。而每一次通报都是点名道姓,起到了应有的警示作用。

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不少地方通报时,不点名道姓,有的地市甚至不通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近日梳理地方纪委官网通报曝光数据发现,2015年通报曝光数仅占违纪问题查处数20%左右。尚有20多个地市未在省级纪委官网通报曝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县一级的问题,在省一级纪委官网“零通报”的就更多。

针对此现象,新华社刊发时评《通报违纪官员不能“遮遮掩掩”》指出:地方查处违纪干部符合中央精神,大快人心。可一些地方要么“零通报”,要么不点名批评、模糊批评,如同挂起一块“遮羞布”。这种遮遮掩掩的态度,有变相护短、遮丑的嫌疑。“有的地方干部违纪后,向组织提出宁肯受更重的处分,只求不被点名通报,这充分反映出点名道姓的通报更具震慑力,更能放大从严执纪的警示效果。”

在通报违法违纪案例时,安徽省纪检监察机关和安徽省检察院还注重案例剖析,回应舆论关切。比如,通过媒体对淮北社区书记小官巨贪进行案例解剖,分析腐败根源;向省委提交《关于马钢系列职务犯罪案件剖析的报告》,通过“马钢贪腐窝案”的警示,推动安徽国企预防腐败;针对网络媒体反映宿州市埇桥区宋庙小学收取部分爱心捐款用于餐饮接待一事,省纪委专门下发“严明纪律”的通知,并派出调查组前往调查等。

“打虎拍蝇”虽然大快人心,但腐败案背后大都有深层次问题。深刻剖析重大案例,总结经验,堵住制度漏洞,才能更好预防腐败。吏治反腐是一项系统工程,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发动群众,让群众参与,争取舆论支持,吏治反腐才能持续深入。

大气污染治理,中央祭出利剑

进入冬季,雾霾成了人们的心头之患。刚进入新年,大范围的雾霾再度席卷江淮大地。1月4日,安徽除黄山市外,其他15市均遭遇了重度污染 天气 ,宣城市、 合肥 市空气严重污染。

雾霾频繁来袭,让人们在切身感受呼吸之患的同时,更加认识到污染治理的艰巨性和长期性。1月5日,安徽官方媒体刊发《治霾攻坚 让蓝天常在》述评。报道称:“近年来,我省采取强力治理措施,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总体监测数据表明,大气污染防治初见成效。但是,治污效果还不稳定,甚至很‘脆弱’,远没有达到根治的地步,气象条件稍有不利,污染便加重。雾霾频频‘造访’,也警醒人们,治污任重道远。”

造成安徽雾霾严重的罪魁祸首是煤炭消费总量居高不下,燃煤型污染物排放量相应较高。而煤炭等化石燃料燃烧,等化石燃料燃烧,正是PM2.5等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有媒体述评称,从两年前开始,安徽就打响了呼吸“保卫战”,防治行动实施方案、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相继推出。《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明确目标:到2017年,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全省空气质量总体改善;力争到2022年或更长时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省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今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开始施行,为大气治理铸就法律利剑。与此同时,高规格的中央环保督察组正式成立,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督查各地环境治理。督查首站选择了河北,进驻首日,河北省党政“一把手”被约谈。

媒体解读称,此番中央环保督察组的设立带来两大变化:实现环保部层面的跨区域督查;督察的内容,也从“督企”到了“督政”。从环保部负责人表态来看,中央环保督察组将借鉴中央巡视组反腐经验,触碰治污深水区。

实行“党政同责”是中央环保督察组的另一大特点。根据制度设计,中央环保督察的对象,主要是各省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督察结束后,对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向中央报告,督察结果也要向中央组织部移交移送,以作为被督察对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任免的重要依据。

治理大气污染非一日之功,政府兑现承诺不能“延时”,更不能“虚晃一枪”。过去那种口头重视,实际却无动于衷的行为如今已难过中央环保督察这道关。 人民网安徽频道舆情分析师 李阔

原标题:一周综述:安徽区划调整,释放出何种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