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征求《安徽省安全生产条例(修订草案)》的修改意见

07.10.2017  10:49
安徽省安全生产条例(修订草案)》已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审议。请于8月10日前提出修改意见。

 

安徽省安全生产条例(修订草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以下统称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及其监督管理。 有关法律、法规对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铁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核与辐射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三条  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并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安全生产专项规划,支持、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充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执法人员,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安全生产工作需要,确定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机构或者工作人员,按照管理权限,承担本辖区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开发区、工业园区、风景区、港区等功能区的管理机构应当明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和人员,按照有关人民政府确定的权限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监督、指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按照管行业、管业务、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对有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条  工会依法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参加安全生产工作检查和事故调查。 生产经营单位的工会依法组织从业人员参加本单位安全生产的民主管理,对本单位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情况进行民主监督,维护从业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和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和生产安全事故预防、自救互救能力。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应当开展安全生产公益宣传,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二章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   第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下列安全生产条件: (一)生产经营场所和设施、设备、生产工艺,符合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要求; (二)有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安全投入满足安全生产要求; (四)按照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五)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具备与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六)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合格,特种作业人员取得相关资格; (七)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八)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 (九)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其他安全生产条件。 第十条  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在生产前,应当依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向有关部门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生产经营全过程。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安全生产职责,定期研究安全生产问题,向职工代表大会、股东大会报告安全生产情况,接受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监督检查,接受工会、从业人员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监督。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应当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 从事矿山开采、建筑施工、金属冶炼、交通运输和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的生产经营单位(以下简称高危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安全生产费用管理规定提取、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情况,应当接受财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 第十三条  高危生产经营单位以及使用危险化学品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生产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一)从业人员不足一百人的,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二)从业人员一百人以上不足三百人的,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至少配备二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三)从业人员三百人以上不足一千人的,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至少配备三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四)从业人员一千人以上的,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按照不低于从业人员千分之五的比例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三百人以上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至少配备二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一百人以上不足三百人的,应当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不足一百人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国家有关行业管理部门的规定严于本条例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除应当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安全生产职责外,还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安全生产日常检查、岗位检查和专业性检查,并每季度组织一次安全生产全面检查; (二)督促本单位各机构、各岗位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并组织考核、提出奖惩意见; (三)参与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 对不听制止或者不予纠正的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及时向本单位的负责人报告,并按照相关安全生产检查制度要求进行记录。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提供必要保障,并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安全生产津贴。 第十五条  从业人员在三百人以上的高危生产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在一千人以上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设置安全总监。安全总监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行使本单位安全生产技术决策权。 安全总监应当具有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熟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第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下列人员及时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一)新进从业人员、实习学生、被派遣劳动者; (二)离岗六个月以上或者换岗的从业人员; (三)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后的有关从业人员。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在岗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从业人员、实习学生、被派遣劳动者,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不得上岗作业。 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章制度,安全操作基本技能和安全技术基础知识,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劳动防护用品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掌握的安全生产知识。 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委托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或者相关的行业组织实施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和矿山、金属冶炼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组织安全设施验收,并形成书面验收报告备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建设单位验收活动和验收结果进行监督核查。 第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使用国家以及省规定应当淘汰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 第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易燃、易爆、强腐蚀、有毒、粉尘、高温以及可能发生坠落、碰撞、触电等危险因素的工作场所和设施、设备的明显位置,设置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警示标志。 第二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重大危险源备案,并采取下列监控措施: (一)建立运行管理档案,对运行情况进行全程监控; (二)定期对有关设施、设备进行检测、检验; (三)定期对有关场所进行风险辨识和安全评估; (四)定期检查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态; (五)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演练; (六)在重大危险源所在场所的明显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载明重大危险源的危险物质、数量、危险危害特性、应急措施等内容。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制度,定期组织事故隐患排查,对高风险设备、工艺、场所、物品和岗位进行风险辨识,编制事故隐患排查清单。 对一般事故隐患,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消除。对重大事故隐患,应当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和监控措施,制定治理方案,明确治理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应急预案。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结束后,应当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并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三年,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向从业人员通报。 第二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区域、生活区域、储存区域之间的距离,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在城镇人口密集区,不得新建、改建、扩建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和储存项目;已建成的项目,应当纳入改造规划,逐步迁出或者转产。在城镇人口密集区从事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经营的,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化工园区应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划和布局,选址应当符合当地城乡规划;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应当进入化工园区。 新建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化工园区、矿山、尾矿库等,应当与已建成的建筑物、构筑物保持安全距离。在已建的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化工园区、矿山、尾矿库等危险区域的安全距离范围内,不得新建建筑物、构筑物。 第二十三条  作业场所存在粉尘、噪声、振动、高温、辐射、生产性毒物等职业病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执行国家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等制度,配置符合规定和标准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从业人员,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实行健康监护。 第二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爆破、吊装、挖掘、建筑物拆除、危险场所动火作业、高处作业、有害有毒和有限空间作业、临近高压线路作业、临近油气输送管道作业、临近重大危险源作业等危险作业,应当确定专人进行现场统一指挥,由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安全检查和监督,并采取下列安全管理措施: (一)设置作业现场安全区域,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二)确认现场作业条件符合安全作业要求; (三)确认作业人员的上岗资格、身体状况以及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符合安全作业要求; (四)向作业人员说明危险因素、作业安全要求和应急措施; (五)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采取应急措施,立即停止作业并撤出作业人员。 生产经营单位委托其他有专业资质的单位进行危险作业的,应当在作业前与受托方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 从事危险作业时,作业人员应当服从现场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并严格遵守作业方案、操作规程和安全防范措施。 第二十五条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根据其签订的物业服务合同,对其服务区域的道路、消防通道、地下车库、化粪池、窨井等重点部位和电梯、供水、供暖、供气、供电、消防等设施、设备进行巡查。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处理;无法处理的,应当及时联系相关专业单位处理。在安全隐患排除前,应当发出警示,同时报告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第二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将厂房、场所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 生产经营单位出租厂房、场所给其他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其出租的厂房、场所应当具备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并书面告知承租人涉及厂房、场所安全的有关情况。租赁双方应当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双方对出租厂房、场所的安全管理责任。 出租方应当查验承租方所从事的生产经营范围,统一协调、管理同一区域多个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对各承租人涉及厂房、场所安全行为的监督检查。发现承租方有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劝阻并向所在地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承租方应当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资质和条件,并服从出租方对其安全生产工作的统一协调、管理。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应当立即如实报告所在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第二十七条  同一建筑物内有两个以上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单位之间应当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对建筑物公共区域各自的安全管理责任,并配合产权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物业服务单位对建筑物公共区域和消防设施、电梯等共用设施、设备进行安全管理。 第二十八条  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客运车站、客运码头、民用机场、体育场馆、会展场馆、旅游景区、公共娱乐场所等公众聚集的场所,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不得改变场所建筑的主体和承重结构; (二)设置标志明显的安全出口和符合疏散要求的疏散通道,并保持畅通; (三)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消防、通讯、广播、照明等应急设施和器材,并保持完好有效; (四)配备应急救援人员,组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 (五)有关责任人能够熟练使用安全设施,了解安全通道的位置及本岗位的应急救援职责; (六)场所实际容纳的人员不得超过规定的容纳人数; (七)法律、法规有关安全生产的其他规定。 同一建筑物内有多个经营场所的,应当分别设置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并保持畅通。 第二十九条   学校、幼儿园等教学单位和科研机构应当保证教学研究和生活设施符合安全标准,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 除正常教学研究活动外,学校、幼儿园不得以任何形式或者目的组织学生从事接触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活动,不得将正常使用的教学场所作为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场所或者机动车停车场。 第三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教育、督促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以现金或者其他物品替代劳动防护用品的提供。 生产经营单位购买劳动防护用品时,应当查验产品质量合格证明;购买特种劳动防护用品时,还应当查验产品生产许可证和安全标志,并建立采购档案。 第三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行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施设备、作业环境标准化,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和事故防范能力。 第三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 高危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国家规定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其他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可以依照国家规定投保安全生产责任险。 第三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在集体合同、劳动合同中,载明劳动安全、防止职业危害和工伤保险等事项; (二)了解其作业场所、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应急措施; (三)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批评、检举和控告; (四)拒绝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的要求; (五)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六)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后提出赔偿要求; (七)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必需的安全生产技能; (八)获得生产经营单位提供的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劳动条件和劳动防护用品; (九)因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受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职业健康检查;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三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三)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四)及时报告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章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安全生产状况和有关部门职责,建立安全生产工作协调机制,建立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实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全过程失职追责和尽职免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负责人对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工作承担领导责任,其他负责人按照职责分工承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相应领导责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本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负责人对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工作承担领导责任,其他负责人按照职责分工承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相应领导责任。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区、风景区等功能区的管理机构应当按照职责,加强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状况的监督检查,协助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发现其所在区域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存在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或者事故隐患的,可以进行劝导和制止,并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实施的安全生产许可,可以依法委托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实施。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发现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未按照规定履行本行业、本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可以予以通报,约谈该部门负责人,或者向有关任免机关、监察机关提出对该部门负责人的处理建议。 各级监察机关依法对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进行监察,按照规定参加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依法追究有关责任单位以及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四十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当责令生产经营单位采取措施立即排除;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生产经营单位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相应设施、设备。 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后,由生产经营单位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整改情况进行验收,形成验收报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相应设施、设备的,验收报告需经其审查同意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或者使用相应设施、设备。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举报制度,公开举报电话、信箱或者电子邮件地址,受理有关安全生产的举报。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事故隐患、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均有权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举报。收到报告、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组织核查、处理,并为报告、举报人保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或者举报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有功人员,应当给予奖励。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采用公告、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定期向社会公布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状况,及时公布严重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以及重大、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有关信息。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记录和查询系统,如实记录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及其处理结果信息,免费向社会提供查询服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部门之间信息通报、协同调查、联动执法机制,依法对失信企业进行惩戒约束。   第四章  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组织有关部门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统筹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储备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建设联动互通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组织、协调、督促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共同做好生产安全事故预警以及应急救援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在矿山、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等重点行业、领域单独建立,或者依托有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社会组织共同建立应急救援基地或者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并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依托生产经营单位、社会组织建立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相应补助。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的具体办法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应急救援的指挥和协调机构; (二)有关部门和组织在应急救援中的职责分工; (三)危险目标的确定和潜在危险性评估; (四)应急救援组织及其人员、器材、设备; (五)应急救援演练计划; (六)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经费保障; (七)紧急处置、人员疏散、工程抢险、医疗急救等措施方案; (八)社会支持救助方案。 第四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报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 高危生产经营单位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等有较大危险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组织,配备应急救援器材、设备、物资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明确负责应急救援的人员。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高危生产经营单位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等有较大危险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第四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护事故现场,需要移动现场物品时,应当作出标记和记录,妥善保管有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 第四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立即报告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当同时报告有管辖权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生产经营单位、有关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迟报。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负责人接到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要求立即赶到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抢救。 事故调查实行调查组组长负责制。事故调查处理应当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事故调查报告应当设立技术和管理问题专篇,详细分析原因。事故调查报告应当依法全文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情况,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每月将本行业、本系统的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告抄送本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五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履行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责的,责令限期改正;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暂停或者撤销其有关资格;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第二十条规定,未对重大危险源建立登记档案,或者未进行监控、检测、评估,或者未按规定制定应急预案,或者未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的; (二)违反第二十一条规定,未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的; (三)违反第二十四条规定,未落实现场安全管理措施的。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区域、生活区域、储存区域之间的安全距离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学校、幼儿园组织学生从事接触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放射性等危险物品活动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将正常使用的教学场所作为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场所或者机动车停车场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本条例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责令停产整顿;经停产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由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予以关闭,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吊销其有关证照。 第五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依法应予取缔或者关闭的生产经营单位,未予取缔或者关闭的; (二)接到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后,不依法调查处理的; (三)未能有效组织救援致使生产安全事故损害扩大的; (四)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迟报的; (五)阻挠、干扰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或者责任追究的; (六)其他未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七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关于《安徽省安全生产条例(修订草案)》的说明   ——2017年7月25日在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上   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  张海阁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就《安徽省安全生产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修订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修订的必要性 (一)维护安全生产法制统一的需要。2006年12月,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安徽省安全生产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建立我省安全生产法制体系,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发挥了重要作用。《条例》实施以来,国家先后制定、修订了《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和处理条例》等一批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对安全生产作出新的规定。为维护法制统一,保障政令畅通,有必要对《条例》进行修订。 (二)落实中央及我省安全生产新要求新部署的需要。2016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贯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要求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通知》《关于构建“六项机制”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对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解决安全生产领域突出问题提出新的要求。为落实中央及我省关于安全生产新要求新部署,有必要对《条例》进行修订。 (三)解决安全生产工作现实问题的需要。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理念和方式都有较大转变,监管手段由行政手段为主转向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多管齐下。与此同时,安全生产工作也面临许多新挑战。当前,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一批石油化工、机场、港口、工业园区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项目大型化、设施设备复杂化、城市人口密集化等诱发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因素不断增多,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有必要对《条例》进行修订。 此外,国务院安委会已将地方安全生产条例的修改纳入安全生产考核内容,省人大常委会也将《条例》修订列入2017年立法计划。 二、修订的过程 2017年3月,我局起草并向省政府报送了《修订草案》送审稿。我局会同省法制办对送审稿进行修改后,书面征求各市、部分县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意见;通过中国安徽网、安徽政府法制网等媒体,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到合肥、滁州、芜湖、安庆4市,肥东、芜湖、潜山3县和多个功能区调研,实地听取基层政府、工会、各类生产经营企业和基层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省法制办主持召开立法论证会、协调会、预审会,听取专家、学者、安全生产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会同省人大常委会有关机构研究吸收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建议,同时在借鉴上海、江苏、山东等地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形成《修订草案》。2017年7月5日,省人民政府第11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草案》。 三、修订的基本原则 《修订草案》确定的基本修订思路:一是遵循安全生产法的体例结构,上位法已作规定的内容不作重复规定;二是总结本省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和事故教训,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规范化、制度化;三是按照“立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结合我省实际,对安全生产法比较原则的规定予以细化,增强其操作性、实效性;四是按照立法决策和改革决策相适应的要求,将《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最新的有关改革精神和发展要求融入制度规范中。 四、修订的主要内容 《修订草案》共6章57条。原《条例》49条,修改了44条,删除4条,另新增了13条。 (一)完善监管体制和监管职责。一是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开发区等功能区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第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二是进一步明确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应履行的职责(第六条、第三十九条至第四十二条);三是落实了地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安全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制度(第三十五条)。 (二)强化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一是明确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第四条);二是规定在高危生产经营单位以及使用危险化学品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生产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第十三条),按照规定设置安全总监(第十五条);三是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培训教育要求(第十六条);四是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事故隐患排查以及危险作业的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作出规定(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四条);五是针对商业、住宅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对物业服务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作出规定(第二十五条);六是针对将场地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资质对象的现象,对出租方和承租方的安全生产责任作出规定(第二十六条);七是对同一建筑物内有多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以及公众聚集场所的安全生产责任作出规定(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八是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国家规定投保安全生产责任险(第三十二条);九是对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的权利义务作出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 (三)细化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制度。一是对建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作出规定(第四十三条);二是对应急救援预案制定和演练作出规定(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三是对事故调查整改落实等作出规定(第四十八条)。 此外,《修订草案》还对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生产经营单位不履行安全生产保障职责,作出责任追究规定(第五十一条至第五十六条)。

修订草案》和以上说明,请一并审议。

 

 

 

关于《安徽省安全生产条例(修订草案)》 审查意见的报告   省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安徽省安全生产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条例(修订草案)》)已经2017年7月5日省政府第11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提请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财政经济委员会对此项立法高度重视,提前介入《条例(修订草案)》的论证和起草工作,参加了省政府法制办组织的预审和集中修改,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7月12日,财经委召开全体会议,对《条例(修订草案)》进行了认真审查。7月14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27次主任会议听取了财经委关于《条例(修订草案)》审查意见的汇报,决定将《条例(修订草案)》提请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审议。现将审查意见报告如下: 一、条例修订的必要性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事关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我省安全生产条例颁布实施十余年来,对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过程中,安全生产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安全防范和监督管理不到位、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的行为仍时有发生。 2014年以来,国家先后修订出台了《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和处理条例》等一批相关法律、行政法规;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系列文件。修订我省条例,与上位法的规定保持一致,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位,十分必要和及时。 二、《条例(修订草案)》的可行性和合法性 《条例(修订草案)》根据上位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借鉴了外省经验,进一步修订完善监管体制和监管职责、强化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细化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制度等,内容较为合理,操作性较强,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不相抵触。 三、修改意见 1.关于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综合监管职责。《条例(修订草案)》第六条第一款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监督、指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财经委研究认为,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作为政府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不仅要依法监督、指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还应对下级人民政府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指导监督管理。因此,建议将该款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监督、指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以及下一级人民政府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2.关于物业服务企业的安全责任。《条例(修订草案)》第二十五条规定,物业服务企业发现其服务区域有安全隐患的,应及时处理;无法处理的,应当及时联系相关专业单位处理。在安全隐患排除前,应当发出警示,同时报告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财经委研究认为,物业企业发现安全隐患,联系相关专业单位和报告相关部门后,如果相关专业单位不及时处理的,应由哪一级政府或哪个部门来处置,规定的不明确,建议修改补充。 3.关于进一步发挥保险在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活动中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在高危行业领域强制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切实发挥保险机构参与风险评估管控和事故预防功能。发展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用责任保险等经济手段加强和改善安全生产管理,有利于增强安全生产意识,防范事故发生;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减轻政府在事故发生后的救助负担,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因此,建议在第四十七条第一款后增加一款,表述为:“保险机构在接到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保险合同的要求,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及时进行勘察、定损和理赔。” 4.关于法律责任。《条例(修订草案)》第五十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适用其规定。”但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和第五十五条所规定的处罚,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已有处罚规定的,虽有所细化,但内容上大多重复交叉,建议修改完善。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信息来源:法规一处
亳州市谯城区安监局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全区安全生产监管水平,严防各类事故发生,安徽新闻网
安徽省修订安全生产条例
  记者从日前举行的安徽省地方性法规新闻发布会上获中安在线
安徽将设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 分四级应对
   中安在线讯 据新安晚报报道,昨日,中安在线
安徽或将实行环境质量领导责任制 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责
9月26日,在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上,News.Hefei.Cc
食品安全事故2小时内须上报
食品安全事故事发2小时内,News.Hefe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