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生命的防线—— 安徽省太湖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纪实

16.05.2016  17:54
  信息来源:2016-5-10中国矿业报 □ 作者 洪曙光 李婷婷

地灾避让搬迁点

地灾避让搬迁点

防得了,治得好,6年地灾无伤亡。2014年,安徽省太湖县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

近日,记者在太湖县了解到,该县属山地丘陵区,是全省受地质灾害威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现查明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403个,威胁人口970户4120人,此外,还有2万多处切坡建房隐患点。太湖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张金保给记者念了一段顺口溜,用以描述近年来全县地灾防治工作:“四季都当雨汛期,全时值守无空隙;防灾卡表送到家,防治并举为人民。”他表示,对于群众,“住上不住下,住前不住后,小雨要值守,大雨走亲友”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地灾防治口诀。

防得了,天“”地“”缚灾凶

据了解,该县将地灾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队伍建设全面延伸到村一级,对在册的403个地灾隐患点均聘请了地质灾害监测员,均由有一定文化程度,责任心强,且在当地说话有分量、有效果的人来担任。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向点上群众宣传防范知识,监测、巡查、排查隐患,遇到重大险情时,“先转移、后报告”。该县给各监测员发放喊话筒、卷尺、雨衣、雨靴累计500套,做到定员定点监测,按合同每年600元的标准,定期兑付监测员补助经费。

针对山洪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分散、隐蔽性和突发性强等特征,太湖县建立“县、乡镇、村、点”四级监测、巡查网络,做到监测、巡查不留死角。为此,县国土资源局在各监测点实行“一处隐患点、一名监测员、一个防灾预案、一本监测记录、一套规定动作、一种宣传口径”的“六个一”工作机制;逐点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等,明确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安置地点、应急分队和值班电话;向地质灾害易发区单位和群众发放《地质灾害防范年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南》;对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切坡建房、老旧土坯房发放《切坡建房安全隐患告知书》,使“住前不住后,住上不住下”、“小雨有值守,大雨投亲友”等实用常识走进千家万户。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平台,增强预防地灾的前瞻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是太湖县近年来始终坚持的做法。张金保介绍,2015年该县投入30万元,配置了GPS定位仪、执法仪、预警伸缩仪等设备,运用科学手段为预防地灾配上了“火眼金睛”。只要接到上级预警信息,该县国土资源局就能及时启动所有隐患点的应急预案,首先借助“移动办公助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四级网络”,向相关工作人员发出预警信息,各点监测员第一时间将预警避险信息发放到隐患点各家各户。建立“太湖县地灾防治工作QQ群”,通过QQ群,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实时掌握灾险情和发出防灾指令。该县还开发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公开查询系统,利用谷歌卫星高清影像图作为底图,通过API接口转入地灾点位置信息,涵盖全县403个地灾隐患点全部信息,包括每个地灾隐患点的名称、编号、位置、灾害类型、规模、威胁户数人数、坐标、地质环境、临时避险安置点、急救医疗点、监测人员、建筑物照片、出险点照片、房前屋后视屏等。

治得好,“”壁“”墙保民安

从2005年起,太湖县将地质灾害治理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从县级采矿权价款和土地出让金中安排,10年来累计投入3461万多元,实施搬迁治理项目313个、工程治理项目31个,使865户3061人免受地灾威胁。

走进弥陀镇长林村地质灾害搬迁安置新村,只见干净平坦的水泥路两旁,一排排小洋楼坐落有致。据介绍,长林村宗场白树沟岗地质灾害点属潜在滑坡的大型不稳定斜坡,是省级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威胁对象涉及原王边、戴家、半岭3个村民小组53户170人。2005年,该县将安置新村建设列入地质灾害安置重点建设项目,对53户进行搬迁避让。

以往遇到雨季,就会坐立不安,担心山体滑坡冲垮房子。因为住的是瓦房,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晚上都不敢睡着,哪像现在这么踏实,风再大雨再大我也不怕。”见到弥陀镇长林村地质灾害搬迁安置新村66岁的陈老汉时,他正在悠闲地和邻居拉家常,他笑眯眯地指着一栋楼房告诉记者,“这就是我家,我家是从王边地灾点搬下来的。要不是国家政策好,我哪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啊。

是啊,不光住上了好房子,还比以前方便多了,水泥路直接通到家门口呢。”旁边的村民也不停地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