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天大的事办好——访安徽省减灾救灾委副主任、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叶露中

16.05.2016  13:16

      “安徽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呈高发态势,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可能出现新变化,更具突发性、异常性和难以预见性。同时,城市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有待提高,构建安全宜居城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协同全社会力量普遍参与,这些都与民政工作高度关联,民政人必须做好认识和思想上的准备,制度和办法上的准备,把保障和改善受灾群众生活这件大事办好。”在全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前夕,记者专访了安徽省减灾救灾委副主任、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叶露中。

      记者:“十三五”期间安徽减灾救灾面临的主要任务和挑战有哪些?

      叶露中:过去5年,全省减灾救灾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成绩来之不易,全省民政救灾战线上的同志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依存,对减灾救灾事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自觉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准确把握新时期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全力推动新时期减灾救灾工作加快发展。

      挑战主要来自于我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呈高发态势,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可能出现新变化,更具突发性、异常性和难以预见性:台风灾害发生频次从基本不发生到每年发生1-2次,再到每年发生2-3次,受影响区域由原来的东南部向西向北拓展;洪涝灾害主要影响区域由沿江、沿淮地区向中、南部山区转移;地震灾害风险增加,郯庐地震带斜贯全省,近年来逐渐活跃。其次是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很多地方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较大压力;农村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房建筑质量标准普遍不高,造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灾害受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在经济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情况下,群众的就业、农民的收入与往年相比增幅回落,最近几年各级财政收入的增幅明显回落,能够用于支出的资金明显减少,财政保障能力受到制约。

      记者:今年“防灾减灾日”期间安徽省将开展哪些活动?

      叶露中:安徽省减灾委对各地、各部门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提出了四方面要求。突出“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主题,扎实开展防灾减灾活动;不断丰富宣传教育内容,大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强化风险评估,扎实推进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集中整治;修订完善应急预案,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演练。

      在“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期间,省减灾救灾办及有关减灾救灾委成员单位在合肥市包河区开展大型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合肥市领导和省减灾救灾委领导阐述防灾减灾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减少灾害风险 建设安全城市”的重要意义和我省在防灾减灾方面做出的成就。

    活动区还设置了防灾减灾宣传展板,咨询区、演练区同时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和防灾减灾日系列活动的宣传报道。

      记者:“十二五”时期安徽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叶露中: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作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紧抓好。省减灾救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积极响应,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全省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二五”时期全省自然灾害频发,如2011年秋冬春三季连旱和皖南山区洪涝灾害、2012年第11号台风“海葵”、2013年黄山等地“6·30”洪涝灾害、2015年7月下旬淮河以南洪涝灾害、2015年第13号台风“苏迪罗”等,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全省年平均受灾人口1800余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5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684千公顷,倒塌房屋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12亿元。面对严峻灾害形势,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努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民政部在给省委、省政府的表扬函中指出,2015年安徽省救灾减灾、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区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在全国起到了引领、表率作用。

      “十二五”时期安徽防灾减灾体制更加健全、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应急救助扎实高效、综合减灾工作成效显著、防灾备灾能力有效提升、救灾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风险分担机制初步建立。

      比如,安徽积极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十二五”期间,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16个,命名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51个,会同省地震局命名“全省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小区)”68个。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抢险救援、生活救助、生命救治和恢复重建等工作,形成了合力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

      记者:今后安徽准备如何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叶露中: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全省将着力加强十个方面的建设来增强全省防灾减灾能力:充分利用国家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网络系统的技术和信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健全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加强防灾减灾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科学规划并有效利用各级各类信息资源,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和手段,提高信息处理与分析水平;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理,完善减轻灾害风险的措施,建立自然灾害风险转移分担机制,加快建立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完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机制;加强防汛抗旱、防震抗震、防寒抗冻、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重大动物疫病疫源防控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工程防御能力;夯实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统筹协调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城乡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政府加大对综合减灾的科技资金投入,搞好灾害科学的应用和基础性研究工作,提高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立健全灾害保险制度,完善防灾减灾社会动员机制;全面推进防灾减灾人才战略,加强防灾减灾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救灾抢险和行政管理等方面,将防灾减灾文化建设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防灾减灾文化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软实力。(中国社会报安徽记者站 苏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