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安徽篇】安徽样本:掐准利益关键点 突破医改深水区

14.02.2017  13:03

  从基层实行收支两条线到药品“带量采购”;从率先实行药品零差率到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安徽历来因其大刀阔斧的改革力度被誉为“医改先锋”。2015年,被确立为首批四个医改综合试点省份之一之后,安徽医改再发力,从医改各方错综复杂的利益中剥丝抽茧,找准关键点,突破医改深水区。

  “省级层面统筹规划、确立任务,挑战医改‘硬骨头’。”安徽省卫计委主任于德志告诉记者。

  安徽利用大数据打通全省医疗系统“脉络”。从2015年5月起,安徽省启动覆盖全省三甲医院的省级医疗数据平台,即安徽省医疗便民服务平台。安徽省卫计委信息中心主任张为民介绍,全省的患者可以实现远程预约和挂号,通过手机APP查看检验报告,并对医院及相关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进行评价。

  2016年,安徽省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省就医“一卡通”,即每个居民还将有一张健康卡,这张卡将实现居民身份识别、基本健康信息以及跨地区、机构就医和费用结算。

  医改的核心并不是控费,而是提供质量可靠的医疗服务。记者采访了解到,安徽省卫计委总结前期试点经验调整医改思路,通过调动医改各元素的主动性,在博弈和合作推进改革。

  首先,推出了“药品零加成+公立医院带量采购”模式,让公立医院抓住药品议价主动权。

  “对药品价值和价格最有发言权的是医院。”于德志解释。

  所谓带量采购,就是多家医院联合起来“团购”药品,由于采购量很大,医院要求药品批发企业在省级招标价(挂网价)的基础上打折,用以弥补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之后的损失。

  安徽省卫计委药政处处长周涛说,药品零差率让医院无利可图,只能通过带量采购逼迫药企降价,药品的差价减少,药企给医生回扣用于临床促销的空间越来越小,从而使医生失去开大处方的动力,逐渐回归到从临床效果来选择药品,最终让患者受益。

  数据证明带量采购政策掐住了药品问题的关键。2016年1至7月,全省医疗机构中标价与国家药品零售指导价相比,节约费用46.3亿元。带量采购又降15%左右,节约费用约18.6亿元。公立医院一些可用可不用的辅助用药的临床用量急剧下滑,特别是中药注射剂,有的品规甚至下降了90%。

  其次,安徽省大力推行“临床路径管理”,抓住群众对于医疗质量这一核心诉求,提升公立医院整体实力。

  所谓“临床路径”,就是通过对一个病种制定一套标准化的诊疗模式,遵循相对规范的流程,从而实现“同病同治”。而在2010年以前,安徽医疗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各家医院之间水平参差不齐,医生也并不习惯标准化的诊断。然而随着基层群众对于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患者对于非标准化的传统诊断方式不信任,容易引发医患矛盾。

  安徽省是首个在所有县级医院全面推开临床路径管理的省份,其成立的县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指导中心,遴选100个病种,将21种辅助用药不纳入表单。2016年第1季度,75家县级医院临床路径病人占出院病人20.29%,药占比下降9.69%,出院患者人均辅助用药费用下降18.57%,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下降4.28%,医患纠纷明显减少。2016年在省内67家三级医院、227家二级以上医院全面推开临床路径管理。

  “实施‘临床路径’,能加强医院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加强临床治疗风险控制,在保证医疗质量前提下,缩短患者住院周期,降低医疗费用。”于德志说。

  “医院总收入确实有所减少,但由于提升了工作效率,狠抓管理降低运行成本,医院毛收入反而增加7.98%。”太和县人民医院院长唐廷玺说。

  “我们医院的入径率已经达到70%。”天长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周月期说,在县里做临床路径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基本都是比较常见的病种。而实行临床路径之后,在医疗安全上更有保障,也避免了患者对医生的误解。

  此外,2009年起,安徽开始推行基层医改,为确保医疗机构公益性,基层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但是时间一长,弊病也渐渐显露: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医务人员干多干少待遇差别不大,积极性严重受挫。医术较高的卫生院医生纷纷“出走”,基层业务能力和收入急剧下滑,基层病人纷纷上涌,一方面导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另一方面城市公立医院不堪重负。

  “不破不立。”安徽省卫计委基层卫生处处长夏北海说。

  从2015年4月起,安徽医改抓住医保利益分配这一关键点,创新设计了县域卫生服务体系“县域医疗共同体”,在15个县开始启动试点。

  85.5%的新农合和城镇居民的医保基金以及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经费,按照人头预先打包支付给医共体,医共体内的成员单位负责承担居民当年的门诊和住院服务、必要的转诊以及其他医保报销,县外住院病人的报销也从医共体“包干”的医保中支出。如果透支,医共体成员就要填补亏空,但是如果有结余资金,也归医共体单位自行分配。

  医保“包干”之后,医院的盈利模式从多看病人多挣钱,变成了尽量为医保多“省钱”。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新的利益机制下,医共体成员单位必须同心协力将病人留在县域内、留在基层看病,才能降低医疗费用,结余更多医保资金供成员单位分配。因此县医院非常主动地去帮助乡镇卫生院提升服务能力,而县医院也纷纷寻求省级三甲医院,甚至北上广等地的大医院对口帮扶。县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呈现出职责互补、分工有序的就诊格局。

  实行医共体一年之后,首批试点县县外住院病人回流,县内住院病人比非试点县提高了23%,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次增幅11.63%,住院总费用减少了2.4亿元,新农合资金支出减少了1.4亿元。

  患者的感受也非常鲜明。“以前去北京看病,不仅路上奔波、花费大,而且也不知道看哪一科室医生,就像没头苍蝇一样。现在我就在天长看,如果有需要,这里的大夫会帮我联系好南京的专家来会诊,如果要转到大城市医院,也都有医生帮忙对接好。”70岁的天长市民朱玉选说,他安安心心地躺在天长市人民医院的病床上,吃着家里送来的可口饭菜,已经挺过了最后一次化疗,医生说,他再过不久就可以出院。

  而“全科医生”模式也开始真正落地。“村医成了医共体内的导诊员、健康宣传员、慢病管理员,也参与医保结余资金分配,如果健康管理做得好、发病率下降、将病人合理上转至医共体单位都可以得到额外奖励。数据显示,村医积极管理慢病后,脑梗、脑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下降,节约了大量医保基金。村医真正成为守住基层老百姓健康的‘守门人’。”阜南县人民医院院长陈雷说。

治国理政进行时

原标题:安徽样本:掐准利益关键点 突破医改深水区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
六安市叶集区平岗街道文明实践活动纪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安在线
滁州获批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日前,滁州市获省政府批复,文化厅
严防纪律处分决定“打白条”
为切实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文化厅
安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文化旅游工作
(本报驻安徽记者  郜  磊)日前,文化厅
安徽召开文化市场意识形态工作研判分析会议
(驻安徽记者 郜磊)为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