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智能制造为工业生产装上智慧的大脑

17.02.2017  15:32

  按照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眼下,全省正围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和《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的实施,持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产品、装备、生产、管理以及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全省的工业生产装上智慧的大脑。

  我现在是在安徽容知日新公司的远程诊断中心,这里监测着来自全国126个企业的9000多台大型工业设备,由于这些设备都装上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传感器,它们可以实时向这里传送设备故障信息,大家通过大屏幕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光圈代表不同的健康状态,绿色为健康,红色为最高报警等级。

  在这个不足5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通过十几台电脑和一个终端大屏就可以对全国各个工厂的近万台工业设备远程“把脉问诊”,对于容知日新来说,这在几年前,还只是梦想。

  安徽容知日新公司董事长聂卫华介绍:“这是我们第一代推出来的手持仪器,技术人员要拿着这个仪器到现场去进行设备故障诊断,这一款产品是一个无线的传感器,它的信号通过一个接收端,然后数据就能回来了,设备有病了,我们在这里就能看得到。”

  从以前的人工跑腿,到现在的网络跑路,这背后是聂卫华他们对工业智能化发展方向的敏锐把握。企业不仅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15%以上投入研发,还与中科院、中科大、合工大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围绕着智能传感技术和数据算法开展联合科研攻关。现在,企业对工业设备故障监测的准确率已经由最初的45%左右提升到了99%以上,1名诊断工程师就可以实时监测500多台工业设备。

  安徽容知日新公司诊断工程师孙宝龙表示:“一方面叫预知性维修,就是在设备故障早期的时候我们可以及时提醒现场,还有一个就是设备已经出现故障了,我们可以给出这个设备的寿命预测,最大程度减少设备故障造成的损失。”

  安徽容知日新公司董事长聂卫华介绍:“我们的监测设备已经出口到32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希望未来5年内,在工业互联网的装备智能服务这个领域里面变成全球有竞争力的一个企业。”

  为了提升全省企业的智能制造水平,目前,安徽省正围绕《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和《“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全面实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

  省经信委主任牛弩韬:“《安徽省智能制造行动方案》即将发布,分行业分系统,通过抓点,就是数字车间的建设,到抓生产线的改造,通过抓面,形成这个智能制造的园区或者网络,运用互联网的技术、大数据的分析,推动我们整个的制造业的升级,竞争力的提升。”

  新年伊始,在芜湖奇瑞公司瑞虎七的焊装生产线上,平均每小时就能够完成36台车的车身焊装,而就在去年底,这一数字还只是20台左右。产能近1倍的大幅提升正是得益于附近的安徽瑞祥工业公司对这条生产线的进行了自动化升级改造。

  安徽瑞祥工业公司副总经理刘泽平表示:“我们结合先进的虚拟的调试软件,把机器人跟我们这种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通过这个大数据,包括生产管理系统,糅合成这种先进的生产线,非常高节拍、高柔性、低故障率。”

  2016年,瑞祥公司已经将这种先进的焊装生产线产品卖到了十几个国家,1条生产线能卖上千万元。然而就在几年前,当时这家单纯制造手动焊装生产线的企业,年销售额只有数百万元。

  安徽瑞祥工业公司总经理助理高小平:“当时奇瑞自动化生产线都是委外给其它的合资品牌做的,如果那时候我们不转型的话,很可能就会被淘汰。”

  面对生存困境,瑞祥公司果断转型,在之后的这两年里,企业借助省里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招兵买马”组建了一支120多人的高水平研发团队,主攻机器人集成系统和焊装工艺等关键技术,在自动化焊装生产线的研发制造上不断实现突破。

  安徽瑞祥工业公司副总经理刘泽平介绍:“这是我们最新研制的一个多车型的柔性生产线,同时可以生产(焊装)8款车型,这个也是打破了国际上对中国技术的一个垄断。”

  按照2017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今年,安徽将深入开展“互联网+”制造行动,积极创建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100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逐步建立起“可感知、可计算、可交互”的智能装备、智能产品产业体系,推动工业产品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同时,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0%,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达到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