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搏浪探路新常态 深化改革立潮头

29.12.2014  11:07

   回眸2014,面对经济进入“新常态”,安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用改革为发展搏浪探路、蓄积能量:制订公部全国首份省级政府责任清单;全国第一个完成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并被列入全国改革试点……安徽“改革号”巨轮帆正舵稳,在百舸争流中再立潮头,特推出系列报道《回眸2014 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安徽答卷》。今天刊发第一篇:《安徽:搏浪探路新常态,深化改革立潮头

  受通关一体化改革、退税港试点等利好政策影响,今年12月8日,芜湖港货物年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成为我省第一个亿吨大港。其中集装箱吞吐量全年预计首次突破40万标箱。

  芜湖市委常委、副市长曹哨兵:“芜湖港去年集装箱吞吐量是30万标箱,今年我们计划是40万标箱,应该说是没问题。”,

  改革为芜湖港带来发展新机遇。新常态下,经济换挡降速,我省通过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寻找发展新动力。早在1月,省委就发出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见;并在4月,公布了204项年度改革任务。

  省委改革办秘书处主任张安:“这些改革紧密结合安徽实际,突出上下联动,都确定了牵头领导、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和时限要求,确保每一项都有人管。”

  为了保证改革顺利推行,省委省政府密集出台了70多项改革配套政策。为帮助全省83家农村信用社启动股份制改造,多部门以重点帮扶为切入点,以不良资产处置和股本金募集为着力点,全力推进农商行改制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了“三会一层”治理架构,目前改制工作已经全面完成,改制后资本总额翻了6倍。

  金寨农商行是最早改制的银行之一,副行长朱立森告诉记者:“改制直观地看是我们的资本金更充足了,完全按照现代银行的体系来规范运作,能够更好地为县域经济提供服务。”

  与此同时,我省把整体谋划与基层创新、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改革的力度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等紧密结合起来,各领域体制改革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截至11月底,72项年内完成的改革,63项已完成或基本完成;98项启动实施的改革,97项已出台举措,改革进展总体顺利。

  回眸2014年,我省全面深化改革蹄疾而步稳,多项改革领先全国:建立实施全国首份省级政府责任清单;率先制订公布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全国第一个完成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列入全国改革试点。改革激发活力、释放潜力,预计今年我省经济总量将跨上2万亿元的新台阶。省统计局发言人赵金宝:“我们的民营工业、民间投资、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新增的规模以上企业也增加了一万多户;这些都说明我们发展的活力是不错的。”

                                          记者:雷明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