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援建志愿者,扎根松潘遇见爱

13.05.2018  11:44

  山崩石烂一瞬间,重建却用了十年。汶川地震十年后,一个更美好的崭新家园在废墟中重生,这离不开一个群体——援建者。

   “汶川不哭”、“中国雄起”,十年前,无数志愿者响应祖国号召,奔赴四川,参与灾区重建工作。有的志愿者甚至彻底扎根灾区,留在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来自安徽宣城的抗震救灾志愿者石斌就是其中之一。

  2008那一年,石斌正好大四,看到电视里满目疮痍的灾区,青春热血的他响应团中央号召,成为一名抗震救灾志愿者。

  “那时候,我们每天都通过媒体了解灾区情况,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受灾群众,同学们都想为灾区做些事。”电视里一幅幅惨烈的画面,废墟中孩子们无助的眼神深深震撼了石斌,得知团中央西部计划特招抗震救灾志愿者,他立刻报名参加。因为安徽对口援建松潘,石斌就被分配到松潘大姓乡工作。

  一到灾区,石斌就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洪流中,物资发放、板房搭建、纠纷调解……在当时18个重灾受援县中,松潘的海拔最高,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繁重的救灾任务,缺氧的高原环境,时不时发生的余震,无不考验着志愿者,但石斌都坚持了下来。

  “我仿佛是为松潘而生的,松潘属于高海拔地区,加上救灾任务繁重,有志愿者因为高原反应不得不撤离,我却适应得很好。”石斌说,刚经历余震的时候自己也很害怕,但后来就慢慢习惯了。当时,百废待兴的灾区分外艰苦,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石斌两个月才能去一次县城,购买基本的生活必须品。

  石斌的志愿服务期是一年,一年服务期满,石斌应聘到北京的一家企业,但他始终放不下灾区,“一年时间虽然不长,但人与人之间在大难面前的互帮互助,让我和那里的人结下深厚的感情。“

  一年后,有着浓浓松潘情结的石斌重回松潘县大姓乡,成为一名义务工作者,从那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这一待就是十年。

  十年里,石斌遇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当地一位藏族姑娘结了婚,现在已是五岁孩子的父亲,彻底把家安在了松潘。

  “因为援建,这里的人对安徽都有着很深厚的情谊,每年的5月10号还被定位‘安徽日’。”石斌说,安徽援建为当地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松潘的城市发展提前了20年。安徽不仅为松潘建了一座新城,还铺设基础设施,建设游客中心,打造生态河道,为当地绿色发展开辟了路子。如今松潘川主寺镇已成为4A级景区,当地百姓吃上“生态饭,旅游饭“,很多工程到现在仍在造血。

  “我们现在就是在援建基础上进行提升。”如今的石斌是松潘县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局的一名工作人员,维护着松潘旅游市场的秩序,“松潘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今后,我会永远留在这里,脚踏实地地位松潘做贡献“。石斌说,当年安徽共有三批志愿者,其中4名长期扎根在四川,2名在松潘。

  因为松潘距离安徽很远,石斌来回老家一趟,路上就要六天时间,而假日正是旅游监管工作最忙的时候,所以他很少能回家,“2年回一次吧,父母都在老家,这是我觉得最愧疚的地方。“

  25岁到松潘的白净大学生,如今已过了而立之年,松潘的紫外线很强,石斌脸上已经有了两坨高原红——这是援建的印记。(记者彭旖旎史睿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