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应用人像识别技术动态查岗智能比对

19.07.2017  10:04
  安徽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全省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安徽创新发展新理念,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源源不断,民爆物品使用量逐年上升。
  面对复杂严峻的管理形势和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的需求,安徽省公安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从严管控民用爆炸物品十条规定》,运用科技思维和手段解决民爆物品管理难题,全面提升民爆物品安全管理智能化、精细化、标准化工作水平。
  针对民爆信息系统管理触角只能延伸到民爆物品出库环节的现状,安徽公安机关利用信息化手段彻底解决民爆物品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问题。
  2016年1月以来,安徽省公安厅组织监管民警、使用单位、建设单位、技术专家等多方论证,认真研究分析民爆物品使用过程中储存库房、运输车辆、作业人员、爆破现场等各环节管理难点和重点,充分运用科技信息技术,统一建设应用“安徽省爆破作业治安管理云服务系统”,利用系统平台对所有涉爆要素进行信息化管理。
  系统应用人像识别技术,对库房值守人员、爆破作业人员、运输车辆驾驶员进行动态查岗、智能比对,发现异常及时预警,实时推送给民警,彻底改变了以往人工视频巡查的低效模式。
  安徽省公安厅治安管理总队会同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组成联合课题组,就移动电子设备电磁辐射对民爆物品的影响进行科研攻关,系统研究移动电子设备诱发民爆物品起爆机理,争取为智能手机应用于爆破作业现场视频采集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安徽省公安厅突出爆破作业现场这一监管重点,把民爆物品出库、运输、发放、领取、使用、清退分解成若干环节,利用系统平台将数据流、业务流、管理流有机融合,实现精细化流程管理。
  库房视频全部接入系统,公安机关通过计算机或智能手机,随时检查民爆物品储存库的人防、物防、技防、犬防等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民爆物品运输车上加装北斗定位系统、车载摄像头,在装卸门位置安装防爆摄像头、门磁报警开关,对于异常开门、超时停放、未按照指定路线行驶等情形实时报警,实现民爆物品运输全程动态监控。全景视频监控设备全程摄录爆破作业过程,利用无人机进行爆破安全范围警戒,并把爆破作业流程分解为签到、测孔、发放、装填、组网、警戒、起爆、检查、签字(清退)9个关键环节,逐环节采集爆破作业信息,与“爆破作业施工方案”设计节点和民爆物品流向信息进行比对确认,视频信息自动上传云端存储,实现对爆破作业现场的全程监控。
  为规范治安检查,安徽省公安厅制定下发了《安徽省枪爆危险物品单位治安检查工作规范(试行)》,并编制检查表,要求辖区派出所至少每月检查1次、区县分局每两个月巡查1次、市局每季度抽查1次,并及时录入系统平台。
  在规范教育培训工作方面,他们将信息化应用作为重点培训内容,组织全省公安机关901名爆炸物品安全监管民警开展任职资格考试。对考试合格人员,实行个人数字证书与管理系统进行绑定,对未通过资格考试的,要求所在单位调整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