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情就是动员令——安徽安庆国土资源系统迎战强降雨纪实

09.08.2016  16:13
          来源:2016-8-9中国国土资源报
          本报记者 洪曙光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梅雨季节本应是蒙蒙细雨润的朦胧美景。可对于安徽省安庆市来说,今年的梅雨季却开启了罕见的持续强降雨模式,严峻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牵动着每一位国土资源干部职工的心。
       
          截至目前,安庆市累计发生地灾险情313起,涉及群众802户3316人。在罕见的雨情面前,安庆市地灾防治工作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实现了地灾“零伤亡”。
       
          提前预警,确保每条信息传达到户
       
          “全市国土资源系统要立即动员起来,紧盯地灾隐患点和切坡建房户,责任要落地,措施要得力,杜绝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自7月1日17时起,将防汛应急响应由Ⅳ级提升到Ⅲ级。各级责任人立即到岗到位。人员转移实行三小时一报……”安庆市委书记魏晓明、市长陈冰冰对全市地灾防治工作发出了动员令。
       
          一时间,全市各类地灾防治指令和预警信息不断发出:在强降雨期间,安庆市累计发布地灾气象风险黄色预警9次、橙色预警7次、红色预警3次;累计发出预警短信2.1万余条、警示性短信1.4万条;累计启用“96121”电话反拨系统2次、反拨2.1万余人次。
       
          在此期间,安庆市采取现代化推送手段与覆盖面更广的“土法子”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群众及时转移避险。
       
          现代化手段包括市县两级国土气象地灾预警平台、国土部门短信推送平台、“96121”电话反拨系统;通过广播和电视发布预警信息;通过政务信息系统将各级防灾指令下达给各级领导干部和驻村、驻点干部;利用地灾应急响应QQ群、微信群实时推送防灾信息……“土法子”则包括挨家挨户拨打电话,敲锣警示并登门入户发放《转移告知单》……
       
          转移避险,“软磨硬泡”不丢下一名群众
       
          强降雨期间,全市累计转移受地灾威胁群众5207户、15810人,超过2015年全年的总和;161起突发地灾因转移及时成功避险,避免了320户、1251人的伤亡。
       
          岳西县冶溪国土所工作人员会同村干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软磨硬泡”,终于说服琥珀村下光明组15户49人转移避险。第二天凌晨3时,隐患点所在的楼房后面发生山体滑坡,一楼被淹没。
       
          同在岳西县,7月1日凌晨1时,河图镇皖源村上冲组村民张和云家中传来了骂声,张和云认为自家是新建楼房不需要转移,国土所工作人员遂决定对其实施强制转移。
       
          “为防止人员擅自回流,我们出了‘三招’。”桐城市黄甲镇党政办公室主任张文涛告诉记者,一是“两次查”,由国土所会同村组集中排查地灾隐患点、切坡建房户、危旧土坯房户等隐患情况以及人员是否转移到位;由包村干部核查村级排查结果。二是“两把锁”,对有回流迹象群众家中大门上锁,险情不解除、房屋不鉴定,不给钥匙返家;对集中安置点从内部锁住大门,经登记许可后方可进出。三是“两道卡”,在进镇主干道路设立主卡口,在各村组主要路口设立分卡口。这“三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黄甲镇强降雨期间因地灾倒塌房屋512间,但未发生因灾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
       
          强降雨期间,安庆市国土资源部门在会同地方做好群众转移工作同时,将主要精力放在隐患排(巡)查工作上,除了确保在册隐患点排查监管到位外,还强力推动各级政府对人口密集区、工程施工区、道路交通干线、旅游景点等地灾潜在威胁区域进行持续不间断排(巡)查。1200余名国土干部、1100余名乡镇责任人、1300余名监测员、2700名临时组建的群众监测员队伍以及无数的村组干部,持续奋战在地灾防治一线。
       
          太湖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叶志挺在对花亭湖景区道路周边巡查时发现殷冲组路段出现细微裂缝,地表有下沉迹象,认定情况危急。与村干部简单会商后,他立即组织10户45名群众紧急撤离,并安排专人监测。7月4日凌晨4时,该山体发生滑坡,直接摧毁了3户楼房和几间辅房。因巡查到位、判断准确、措施得力,避免了一起群死群伤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