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名故事:从“零壁”到“灵璧”

10.07.2017  20:44

人民网安徽频道消息 灵璧之地,亘越千古,遥接洪荒。远古时属徐州地,周时并徐州为青州,春秋时为徐子国,吴灭徐后为宋地,战国时为楚国边境。

“灵璧”之名因楚汉战争而起,因灵璧磬石而就其名。

灵璧建县治于秦汉年间。项羽定都彭城(今徐州),分泗水郡而置彭城郡,“灵壁故小县”为项羽在徐州之南睢水附近为军事需要所设。“灵璧”概取“灵山壁垒,可御强敌”之意。“壁”从土,史家称“壁垒之名也”,古时当为军事要地,《安徽通志》称“项羽屯之处”;“灵”取自灵山。灵山,位于灵璧县夏楼镇境内,西北距徐州约30公里,其主峰海拔189米,东西有次峰呈环抱之势。史上著名的“睢水之战”就发生在故灵璧城东睢水附近。

“垓下之战”是发生在灵璧境内的又一场惨烈战争。据载,公元前203年8月刘邦与项羽订立和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九月,项羽如约率军东撤。刘邦想撤兵西归,可张良、陈平劝他说:“汉已据天下的大半,诸侯又都归附于汉,而楚军已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亡楚之时,不如索性趁此机会把它消灭。”刘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率兵追赶项羽,并和韩信、彭越相约,共击楚军于固陵。汉军从南、北、西三面开赴陈下,对项羽形成合围之势。

“灵璧”之名因楚汉战争而起,因灵璧磬石而就其名。

灵璧建县治于秦汉年间。项羽定都彭城(今徐州),分泗水郡而置彭城郡,“灵壁故小县”为项羽在徐州之南睢水附近为军事需要所设。“灵璧”概取“灵山壁垒,可御强敌”之意。“壁”从土,史家称“壁垒之名也”,古时当为军事要地,《安徽通志》称“项羽屯之处”;“灵”取自灵山。灵山,位于灵璧县夏楼镇境内,西北距徐州约30公里,其主峰海拔189米,东西有次峰呈环抱之势。史上著名的“睢水之战”就发生在故灵璧城东睢水附近。

“垓下之战”是发生在灵璧境内的又一场惨烈战争。据载,公元前203年8月刘邦与项羽订立和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九月,项羽如约率军东撤。刘邦想撤兵西归,可张良、陈平劝他说:“汉已据天下的大半,诸侯又都归附于汉,而楚军已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亡楚之时,不如索性趁此机会把它消灭。”刘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率兵追赶项羽,并和韩信、彭越相约,共击楚军于固陵。汉军从南、北、西三面开赴陈下,对项羽形成合围之势。

“灵璧石”,古称“八音石”,即“一石八音”之意。远在3000年前殷代就取石作磬,《尚书·禹贡》记载的“泗滨浮磬”即指灵璧境内古泗水之滨磬云山之石。春秋而下,汉、魏、晋、隋、唐,磬石采用渐多,宋朝尤甚。因此,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析虹县之零壁镇置灵璧县,县名仍用镇名。同年七月复为镇。此后,灵璧石盛行天下,文人骚客多据以为宝。

宋时,官方对灵璧石的开采亦达空前规模,《灵璧县志》载:“灵璧石,发于宋,竭于宋”,说明了当时灵璧石开采量之大。

灵璧再次置县,苏轼功不可没。《苏轼文集·卷六十二·奏议八首·乞罢宿州修城状》有记:“元祐七年九月……。一、……乞改零壁镇为县……所有置县费用,情愿自备钱物……”。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诏改“零壁”为“灵璧”,寓意“山川灵秀,石皆如璧”,故灵璧县也。

供稿:灵璧县民政局

责任编辑:欧阳文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