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绽放徽风皖韵

29.12.2017  15:16

  安徽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相结合,努力闯出一条独具徽风皖韵、体现时代特征的文化强省之路。

  从小在黟县长大的张珍珍,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在政府的帮助和引导下,将有着200多年历史的4幢濒临倒塌的古民居改造成了特色民宿。

  黄山市黟县某特色民宿负责人张珍珍表示: “这个老房子原来是破旧不堪的一个老房子,没有人在这边保护的话它也是要倒掉的,政府也出面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上海游客姚宝珠介绍: “这边环境挺好,风景也挺好,给人的感觉挺温馨的。”

  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近3年来,黄山市投入22亿多元,撬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大力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并入选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就在这两天,《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获准通过,进一步加强对徽州古建筑的保护力度

  黄山市文化委总工程师胡荣孙表示: “通过一些保护措施使这些古民居保护下来,传承下去,活起来。”

  让古老的文化活起来,位于合肥市肥西县的三河民俗博物馆正是出于这样的初衷建立起来。作为一座民间博物馆,这里陈列着1000多件与古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物件。

  合肥市肥西县三河民俗博物馆负责人张小康介绍:“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所以我们说要把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传统文化把它保护好我觉得这就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

  记者从省文化厅了解到,目前在安徽注册登记的民间博物馆已经达到32家。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

  安徽省文物局副局长张媛媛介绍: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重要的文化方略我们将做好保护利用传承这三篇文章让文化遗产能惠及更多的民众传承并弘扬出去。”

  滁州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高静,也是凤阳花鼓滁州市级传承人。从2007年开始,她就开设《凤阳花鼓》这门必修课,系统传授这一被誉为“东方芭蕾”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与技艺。来自湖南的黄贻筠,就是高老师众多学生中的一名。

  滁州学院音乐学院学生黄贻筠表示: “学习凤阳花鼓已经快一个学期了从最开始的喜欢到后来的热爱,学习的时间越长,我越能感受到凤阳花鼓的魅力。”

     高静介绍: “我们就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和学习,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播的更广、更远。”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2个,省级非遗项目478个,一大批独具安徽特色的文化项目得到发掘和保护。

  安徽省文化厅非遗处副处长谢险峰: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继续做好国家级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群的抢救性记录工程,进一步提升我省非遗保护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黄山入选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公布了北京等10个城市为第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