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企上演鲤鱼跳“农”门

17.06.2016  10:58

    6月7日,淮南市凤台县与全国光伏农业领军企业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署“40MW光伏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项目”合作协议。作为凤台首个光伏农业产业园区项目,它将成为该县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

  “依据凤台当地农业优势,把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做出特色,将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凤台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同时,积极探索适宜凤台发展的新型农业运营机制,为农民增收开辟更多发展空间。”昌盛日电北方大区副总经理兼安徽省总经理吴巧林对合作前景十分看好。

  政策助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统筹城乡工农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任务。

  2004年起,中央每年印发1号文件,就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部署。近几年,相关政策更是密集出台。2015年5月,《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正式发布,随后商务部出台的《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将电子商务进农村确定为第一大目标。

  进入2015年11月份以来,政策利好更是接踵而至。11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17日,财政部印发《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发展互联网+农业,积极支持优势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粮食产量达12142亿斤,实现十一连增。连年增产,高产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功不可没。传统农业正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科技对生产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稳步提高,新型经营体系取得长足发展。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推进供给侧改革

  在国家政策强有力地推动下,近年来,安徽省制定了一系列符合省情的促进农业现代化政策体系,各地市也着力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记者从六安市农委了解到,今年以来,六安市裕安区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以“一谷一带”建设为契机,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区省、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达72家,其中省级10家,市级62家;加快土地确权颁证进度,新增土地流转面积近万亩,兑现土地流转奖励补助资金340万元;积极引导“互联网+”,主动联系知名电商平台赴裕安实地考察、指导农产品电子商务运维,为农产品销售搭建新平台。

  作为传统农业地区,阜阳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构筑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据了解,阜阳市农业部门已谋划实施现代农业发展20项示范试点工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业效益。“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施一系列示范试点工程,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业功能,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绿色发展、优势产业集聚发展。”阜阳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发挥基地辐射作用 实行利益联结模式

  安徽现代农业的风生水起,也培育和带动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我们计划流转土地2000亩,前期于2014年3月流转了约500多亩土地,目前项目完成土地平整300亩,建成832型大棚106个,625型大棚132个。”安徽培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元运竹尝到了土地流转带来的甜头,“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可以更好地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就在不久前,安徽培新与江淮园艺合作,全面实施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等“五新”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为安徽现代农业示范推广和带动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以组织化经营为路径、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把分散的小农组织起来,构造有规模、有组织、管理科学的合作形态,可有效实现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与产业化。”安徽凯利粮油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伟说。

  作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凯利注重发挥生产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先后投资680多万元,建立无公害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2000亩,辐射带动周边市、县花生生产30多万亩。

  同时还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生产经营实体建立互惠互利、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订单生产,按当地当时的花生市场价格加价5%,对订单农户实现保护价收购。2014年、2015年通过当地农民合作组织,订单收购花生4200、4100吨,实现产值7600多万元,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1850多万元,人均增收1600多元。

  “扎根农村,走现代化发展之路,做良心产品。”合肥市博芋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福传说,“我们有自己的生产工厂,同时有2000亩的胜利百号山芋种植基地,通过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发动农户大面积种植企业所需原料农产品,并确保品质天然无污染。”据了解,博芋公司2013年获得合肥市龙头企业称号。

  打好“去降补”攻坚战 发展“互联网+农业”

  就在4月底,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以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为主引擎,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总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全省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生态农业强省跨越。

  “由于种植业结构不优,种养业结合不紧,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区域结构不合理,加之受国际市场影响,粮食市场出现阶段性、结构性、区域性过剩,粮价下跌,种粮效益下降。 ”安徽省农委主任孙正东在解读《实施意见》时表示,破解这些难题,实施好农业供给侧改革,打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三场攻坚战,对农业部门来说,重点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提高农业发展效益和质量,一方面必须继续加强农业科研和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到位率。另一方面还要发展‘互联网+农业’,将先进要素导入传统农业。”省农委副巡视员胡桂芳表示。

  据了解,2015年,安徽省共有423家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应用农业物联网;974家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全年交易额176亿元,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高于全国近4个百分点。

  责编: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