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17.04.2017  16:27

  近几年,安徽在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为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打下了一定基础。但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必须坚持的主线。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

      从产品层面着力推进

  农业生产、供给与消费首先体现在农产品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产品的数量、质量及空间结构等层面着力推进。

  从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来看,安徽农产品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问题同时存在。 2016年,安徽粮食产量达3417.5万吨,实现“十三连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但粮食供给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因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下跌,给粮食生产者带来较大经济损失。与此相对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长,而高蛋白小麦、粳米等优质农产品的产量却难以满足,更不用说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解决农产品市场供给需求的错配现象,唯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从农产品的空间结构来看,安徽应继续在淮北平原地区重点打造“大粮仓”,稳定小麦生产,积极发展畜禽养殖,蔬菜、水果和中药材种植。依托资源禀赋,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重点打造山区特色生态农业样板区,大力发展茶叶、水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同时,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来聚合先进农业发展要素。放眼全国,安徽农产品出口虽取得很大成绩,但与山东、浙江等省相比差距巨大。安徽农产品出口以茶叶、中药材和羽绒为主。以茶叶为例,安徽茶叶出口主要面向非洲和中东地区,欧美、日本等高端市场还亟待开拓。安徽农业“走出去”虽进展较快,如安徽省农垦集团在津巴布韦投资建成了10个农场,开发土地规模1万公顷,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和烟叶、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但全省农业“走出去”整体上还是面向发展中国家,且存在对相关国家研究不足、品牌建设滞后、产业链不配套等诸多问题。因此,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空间结构,提升安徽外向型农业水平,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与任务。

      从要素层面着力推进

  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破“瓶颈”制约,须从生产要素层面着力推进。

  就农业劳动力而言,只要城乡之间存在较大收入差距,劳动力就不可避免地前往城市寻求就业机会。 2016年,安徽省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156元和11720元,二者之比为2.488:1,尽管差距较以往有所缩小,但依然很大。在这种背景下,通过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共享富农行动,已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不仅如此,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剧,农村居民数量和比重近年来出现下降趋势,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正在迅速减少,这直接导致了农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因此,要牢牢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装备能力,大力推进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机械化,进而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就土地而言,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但也带来农业用地的细碎化问题,增加了规模经营的成本。近年来,农地流转租金不断上涨,皖北地区的农地流转亩均租金甚至达到了1200元,农地规模经营成本随之水涨船高,给农业规模经营带来较大风险。基于种粮不赚钱的现实情况,安徽出现了农地托管经营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如宿州市意利达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选用优质高产品种,及时开展病虫害防治,采取科学的水肥管理措施,正常情况下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可增加10%,粮食作物增产带来的收益每亩可达到220元左右,再加上生产成本每亩降低约150元,净收益比农民自种每亩增加370元左右。但目前这种模式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在改革中加以引导、支持和规范。就资本要素的投入而言,资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安徽农业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近年来一些地方推出了银政担、劝耕贷等金融创新措施,但金融机构担心大额农业贷款出现风险,加之抵押物变现难等现实问题,向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仍心存疑虑。资本要素的供求不匹配现象,亟需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框架下,盘活农村产权,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进而解决农村资本不足的问题。当前,应加大对金融支农的考核力度,调动金融资源投向农业和农村发展。

      从技术层面着力推进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技术层面着力推进。

  当前,农业面临的技术瓶颈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技术、天气预报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方面。就农业生产技术而言,农业生产粗放经营、化肥农药使用效率不高,不仅提高了农业经营成本,也带来了严重的面源污染。开发并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就天气预报技术而言,在全球性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性天气气候出现频率增多,农业气象灾害、农作物病虫害呈现增多、并发和加重的趋势,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也将加剧农业用水的供需矛盾。因此,要发展“按需供给、智能普惠”的智慧气象,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努力防范和化解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就互联网技术而言,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加快建立省市县三级综合信息平台,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大力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行动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拓展农民参与市场交易的空间,将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成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此外,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现实中,有不少农业投资与经营主体因缺乏经营管理能力而告失败。因此,要强化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营销学、管理学、金融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从制度层面着力推进

  产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农业供给侧改革要从制度层面着力推进。

  在制度供给方面,关键在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增强农业农村的发展内生动力。要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改革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加快建设以绿色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等。当前,尤其要注意从激励制度层面和风险配置制度层面解决制度供给问题。就激励制度而言,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三权分置”格局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就风险配置制度而言,应结合安徽实际,积极推行包括农业保险在内的相关政策,并主动承担起农田水利、田间道路、仓储设施等相关建设的责任,进一步增强农业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常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