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军民上演科学“抗洪图”

13.07.2016  03:06

暴雨天气连日来在安徽省沿江地区肆虐。强降雨已造成安徽皖中、皖南大部分区域不同程度的洪灾,受灾人员近千万人。在紧张的抗洪抢险一线,随着一批新型救援装备、新技术陆续投入,军民科学救援和抗洪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未雨绸缪,科技支撑

淮河岸边,水陆两栖侦察车、无人机、气垫船等高新装备整齐列队。这是一个月前“2016安徽淮河防汛抢险联合演练”的一个场景。

此次演练突出新装备运用,以高科技为支撑,模拟淮河流域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大堤出现管涌、坍塌险情,部分村庄被淹,群众受困、民船受损等严峻险情组织实施。

河面上一辆涂着迷彩漆的汽车破浪前行,新近列装的新型水陆两栖侦察车传来水情侦察报告,现场指挥组立即进行指挥。准确的情报信息为现场指挥救援、分析研判河流岸滩特点等提供了科学依据。水陆两栖侦察车能在行进过程中展开作业,可以快速绘制河床断面图,测量河宽、水深、流速等,为抢险救灾提供数据支持。

省防指通报:一艘受损民船受困于蚌埠闸西侧500米水域,命令你部迅速展开救援!”水下机动救援组乘“淮河1号”防汛船迅速出击。经探查,民船右舷下2.6米处因撞击受损;如不及时焊接修补,有沉船危险。水流湍急、视线模糊,轻潜组的两名潜水员两次下潜均未能成功施救。救援组当即改换重潜组的潜水员再次下潜,由轻潜组两名队员配合作业。时间一点点过去,潜水员终于探出水面,示意焊接修补成功。据了解,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只能将受损船只拖至岸边修补,工作量大、救援效率低。现在采用水下直流焊接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一架无人机又向岸滩上两名受困群众牵引救护绳索。因受困群众被困距离较远,抛射枪无法准确命中目标,现场指挥组命令无人机组立即展开增援作业。捆绑救生器材、起飞、接近、悬停、降落等一系列动作后,无人机成功将救生绳索牵引至“孤岛”上的受困群众。

新技术、新装备给军民以必胜信心

安徽人民迄今仍清楚记得多年前长江、淮河流域两场特大洪水。

十几年前,军民抗洪用的都是锹、镐和编织袋,一袋袋沙土都是靠战士们肩挑背扛,把堤坝加固垒高。而如今的抗洪一线,几十台大型挖掘机同时作业,机械臂一扬一落,充分体现了“机械之美”。

一麻袋沙土大概0.2立方米,而大型挖掘机斗容均在2立方米以上,一台挖机的战斗力堪比一个连队。此外,臂展20米的长臂挖掘机、“能抬腿走路”的步履式挖掘机、无人驾驶的智能挖掘机相继投入使用,使得不同形式、应对不同地形的救援都有保障。

利用大功率“龙吸水”专业设备参与城市内涝排险,速度和效率明显提升,新型高效环保的挡水墙和板坝子堤技术,可以在20多分钟内筑起25米左右的防渗墙体,是传统沙袋堆砌效率的10多倍。

过去,官兵们手挽手跳进洪水中堵住决口的场景屡见不鲜,而如今这样“肉搏”的场面越来越少了。通过遥控无人机等设备,整个区域的受灾情况,水的流速、流量甚至水下结构,都可以在武警水电部队的通讯信息车中一览无余,相关数据上传后,总部专家经过讨论,能够得出最有效、最精准的救灾方案。

应对决堤,大载重自卸车和可载重近百吨的钢筋笼串投入使用,效果比沉船好得多;处理管涌,一般先做围井,现在用钢板、硬质塑料围井的方式代替从前的沙袋围井,过去3米直径的围井要20人3个小时才能完成,现在4个人30分钟就能搞定。“科学救援、精准救援、安全救援”正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抢险现场的“抗洪神器

在安徽安庆望江县抢险现场,记者发现这里就有中国造的“抗洪神器”。这是武警水电部队准备的能移动又能折叠的堵水墙,被称为“充水式橡胶子堤”。它的核心是充水式帆布防水袋——一个不透水的大水囊,展开时可达6米,收起来不到1米,操作起来非常方便,哪个地方出现漫堤的险情或者决口,就可以把这个移动折叠式的堵水墙搬到现场,立刻组装、拼接、充水,10分钟就能发挥挡水的作用。如用传统编织袋装土筑起百米子堤需30人46小时,而这个“神器”只要12人2小时即可完成。

这款国产的移动折叠式堵水墙是第一次被运用到国内的救灾当中。它的搭建效率比传统堆砌沙包的方式快9倍,并且不怕浪涛的冲刷,通过两端的魔术贴首尾相连,还可以更长。

此外,诸如装配式折叠围井、吸水式膨胀沙袋等也纷纷现身抗洪抢险一线,在大幅提高效率减轻劳动强度的同时,也极大增强了广大军民战胜洪水的决心。(吴长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