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精心整理保护大别山民歌——在极速时代“慢赶牛”

27.05.2014  12:13

    本报驻安徽记者    乔国良

大别山民歌流传于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大别山区域,核心区域是安徽省六安市。2008年,大别山民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大别山民歌主要有山歌、秧歌、小调、号子、风俗歌等,有着独特、重要的文化价值。大别山民歌在音乐和演唱技法上有独到之处,由于歌者常在山头歌唱,因此唱法大多舒缓、悠扬,俗称“慢赶牛”;此外还有一种唱法叫“挣颈红”,采用一种特殊的发音方法,发出的声音如金属撞击。上世纪50年代有安徽金寨县的民歌手在全省民歌比赛中表演此唱法,立即引来有关专家和一些著名艺术家的关注,而如今这种唱法几乎失传。近年来,六安市文化主管部门极为重视这份民间音乐遗产,积极挖掘、整理、研究,并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促其传承。

在六安市文化部门组织的多次调研中,常有基层文化工作者反映:大别山民歌应该有一本经专家严格鉴别的精选本,以改变目前记录零星、学术性可靠性差,因无统一选本而随唱随丢的现状。于是,六安市文化部门主动挑起担子,联系协调相关地市及所辖县、区成立民歌征集小组,深入乡村细心寻访民歌手和民歌爱好者,取得了许多新的发现。

六安市霍邱县征集小组发现了40多年前用钢板刻印的很有价值的民歌歌本;六安市金安区征集组拜访已退休的东河口镇干部陈良亭,惊喜地找到了60多首前所未见的民歌。此外,各市还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河南卷、安徽卷寻觅线索,选取有价值的大别山民歌。整个基础性收集工作历时一年多,共征集到民歌2630首,其中300多首是新收集到的。安徽、河南的音乐界人士表示,新中国成立后相关地区都曾进行过对大别山民歌的查找或局部收集,而这一次普查是最认真、最深入、最广泛的。

六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也十分关心大别山民歌精选本的编辑工作,要求编委会“要像编史书那样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力求此书有存史价值。为此,编辑部对收集到的2630首民歌逐一鉴别查重,邀请音乐、地理、历史方面的专家对选出的歌曲就音乐特征、地域认定、时代分期等进行多次论证和鉴定,最后精选出具有大别山民歌鲜明音乐特点、反映各个时期社会生活、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价值的民歌458首。在反复研讨、论证过程中还产生了一批水平较高的学术论文。此外,为力求完美,编辑部人员还组织专业人员对精选出的歌曲进行反复校对、核实。

经过2年多的审慎编辑、整理,2013年11月,《大别山民歌精选》正式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兼具资料性、学术性、艺术性,是迄今第一本专门收录大别山民歌的正式出版物,为大别山民歌的进一步保护、传承、研究、推广奠定了基础。

六安市文化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编纂《大别山民歌精选》,既是为留存大别山民歌的范本,而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在民歌生态环境严峻的当今,寻觅一条继承、保护、推广之路。

经常性演唱是传承和保护民歌的重要措施。为此,六安市文化部门正在联合河南信阳市文化部门,共同筹划大别山民歌流行区四市的民歌比赛、采风活动,在重点流行区之一的金寨县继续举办各种规模的演唱活动,让大别山民歌首先在大别山地区传唱开来。

各级各类学校也是六安市推广大别山民歌的重要场所。六安市职业技术学院将大别山民歌作为学校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立了非遗传承基地;六安市文化部门还与六安市老年大学合作,为其提供必要设备和师资,开办了大别山民歌班,组建演唱队,将大别山民歌的演唱常态化;在六安市的部分小学里,民歌也在传唱。

目前,安徽正在建设农民文化乐园,六安市文化部门抓住这一契机,计划在当地的农民文化乐园中教唱大别山民歌。六安市文化部门的负责人说,在当今社会条件下,民歌的传承确实有困难,但我们将奋力而行,不让这一珍贵的民间音乐湮没。

六安市叶集区平岗街道文明实践活动纪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安在线
滁州获批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日前,滁州市获省政府批复,文化厅
严防纪律处分决定“打白条”
为切实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