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公共服务升级 增强群众获得感

17.08.2016  11:36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指出,要自觉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多谋民生之利,多办民生之事,多解民生之忧。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我省在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出实招、谋实措,努力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多彩文化滋润幸福生活

  “我在文化站学会了QQ聊天,想儿女了,就过来上上网,和他们视频聊天。 ”62岁的倪世中是岳西县姚河乡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常客,也是该乡针对留守老人发起的“文化助老”活动的首批受益者。

  让偏远、贫困地区群众享有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享受更加多彩的文化生活。近日,省文化厅、省发改委、省民委、省财政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体育局和省扶贫办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实施意见》,重点实施文化“四扶一加强”行动计划,扎扎实实地扶设施、扶人才、扶活动、扶项目,更加有力地加大财政支持、加强考核评估。

  农民文化乐园是我省探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创新创造。今年,我省将在国家级贫困县遴选239个村建设农民文化乐园,引领带动全省农民文化乐园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向面上拓展。

  政府公开采购,参与竞标的演艺团体需开出戏单,由群众“点菜”、打分,这种“群众唱主角”的送戏下乡采购模式受到基层百姓欢迎。省文化厅正在建立“送戏进万村”信息数据平台,通过科学监管、绩效评估、综合分析,将“送戏进万村”政府购买活动打造成文化民生品牌工程。同时,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实施《安徽省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目录》,增加和改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

  让城乡群众享受价廉质优的精神文化产品,是文化惠民的落脚点。 8月下旬,第三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将再次拉开帷幕。活动将进一步创新运行平台和活动模式,运用市场方式拓宽文化消费渠道,整合多方力量提供公益惠民服务,为城乡居民打造了一场能看、能听、能玩、能买的“文化盛宴”,让文化及相关领域消费“”起来、“”起来。

  公平教育铺筑成长基石

  安庆市罗岭镇是一个典型的劳务输出乡镇,镇中心校80%的学龄儿童家长都在外务工。该校“80后”教师龙鹏飞创办了“彩虹桥·亲子工作坊”网站。孩子们可以通过网站跟远方的父母互动。龙老师还把国内外优秀的视听作品和名师课程辅导视频上传到网站,供师生们研究学习。像龙老师一样,我省相当一批乡村教师在网络课堂上辛勤耕耘,为农村教育开辟新路。

  在推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信息化手段成为我省填平城乡鸿沟的“法宝”,工作成效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我省中小学宽带接入率达98%,校园网建有率96%,班级多媒体覆盖率98%,每百名学生计算机终端拥有量8.65台。省级资金新近又投入1.3亿元,正在组织实施第三批在线课堂建设,确保全省教学点在线课堂全覆盖。

  教育大计,师生为本。我省把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抓手,逐步建立起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各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截至6月底,向各市、县(区)结算下达了2016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省级以上资金62.38亿元。全省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共发放各类国家奖、助学金和免学费补助资金12.4亿元,惠及84.4万名学生。

  巩固乡村教师队伍、提升队伍质量。我省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共下拨奖补资金1.14亿元,积极推进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发放工作;实施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从2016年起,连续5年每年培养2500名全科型乡村教师。全省建设乡村名师工作室21个。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20年的教师还被颁发荣誉证书,提升乡村教师职业荣誉感。

  下力气破解“入园难、入园贵”,我省积极推进公办园、普惠园建设。截至6月底,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225个,完成行动计划总任务的97.2%。合肥市经开区还与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签订协议,合作新建公办园,这种地方政府和高校合作办园的新方式拓展了学前教育的管理模式。

  兜底保障守护百姓健康

  “要不是有这好政策,俺只能在家耗日子!”家住萧县白土镇的冯某今年因白血病入院治疗,医药费前后花了近50万元,新农合、大病保险报销超过80%,自己只付了9万多元。宿州萧县农合办负责人介绍说,为减轻参合农民看病负担,当地大力推进“新农合+大病保险”一体化服务,仅今年上半年,1483名参合群众得到大病保险补偿,补偿资金1120.23万元。

  完善兜底措施,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在全民医保、大病补偿方面给予更多扶持。 7月底,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健康脱贫工程的实施意见》,以“确保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和“怎么保、怎么治、怎么防”为重点,努力解决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到2017年,贫困县县域内就诊率达90%,医疗综合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贫困人口基本实现兜底保障。到2020年,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防控,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摸清底数,找对穷根,明确靶向,“”字为先。各地正加快建立基于基本医保信息系统的贫困人口身份识别系统、结算系统,广泛组织基层卫生计生人员通过入户调查等方式,摸清情况,找准“药方”。我省将为每个贫困户建立1份电子健康档案、1张健康卡,为每个贫困户确定家庭医生、提供签约服务,对贫困人口实行大病和慢性病分类健康干预。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以“两降四提一兜底”为关键措施,我省将着力构建起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财政兜底保障相互衔接的医疗保障体系,即降低贫困人口参保缴费负担、降低医保补偿门槛,提高慢性病及重大疾病保障水平、提高基本医保补偿比例、提高大病保险保障水平、提高医疗救助水平。贫困人口通过综合补偿后,再扣除个人年度自付费用,剩余部分合规医药费用实行政府兜底保障。在合肥,由市、县财政出资,为贫困人口购买了医疗补偿商业保险,覆盖全市21.56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个人自付的合理医疗费用,不分目录内外,将全部纳入补偿范围。同时,将起付线降低至2000元/人,使贫困人口自付部分实际报销比例从60%提高到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