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企业在非洲]在非洲,相知相亲

27.07.2015  07:13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沿着非洲东海岸向北,再向北,从莫桑比克到津巴布韦再到阿尔及利亚,记者一路感受到的,既有这片希望之洲涌动着的发展活力,也有中非之间植根于历史、相知于交流、沉淀于人心的深情与厚谊。

  “虽有千辛万苦,皖企迎难而上兑现承诺”

  10年,资产增值10倍,蚌埠利胜化工公司董事长陆绪红的非洲创业充满了传奇。从一个背包客勇闯莫桑比克种下万顷玉米开始,逐渐涉足钢厂、金矿、房地产等行业,当初贷款投资的8000万元现在也变成了8亿元资产。

  “一切从艰辛中开始。第一年地是‘生地’,草长得半人高,几乎没收成,第二年和第三年遇到旱灾又没有收成,经济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对雇佣的当地工人,全部如期按时发放工资,没有拖欠。 ”7月7日晚上,在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谈起当年的农业投资,陆绪红告诉记者,“虽有千辛万苦,咬紧牙关挺过来,一步步走到今天。 ”

  顺着N6公路进入索法拉省贝拉市,标有“贝拉经贸合作区”的徽式建筑门牌煞是醒目。这个由安徽省外经建设集团主导投资建设的经贸合作园区,已被莫桑比克政府确定为该国第二个经济特区。占地1000公顷的合作区已经启动,功能区框架已经拉开,一期项目已经有3家中资企业入驻。

  “2011年刚刚来到这里时,遍地荒草,晚上蚊虫肆虐还有野兽,大多数人都得过疟疾,有些同事一年得疟疾超过三次。为了兑现投资承诺,我们顶住一切压力,清理河道、修路、通水、输电,半年时间内将一期园区基础设施建好了。 ”贝拉经贸合作区负责人陈晓明说。

  7月12日,阿尔及利亚康斯坦丁省。由安徽建工集团总承包的AADL(国家住房改善发展署)6000套住房项目,目前已进入快速施工阶段。

  “阿国是穆斯林国家,建设项目时正值斋月,当地工人不上班。独自一人在野外做项目勘测,气温太高导致中暑,几近昏厥。拿着器材,拖着疲惫的身体,平时步行只需半小时的回程路最终走了近一个半小时。 ”说到项目起步时的困难,已被晒成“黑人”的中方工程师李文孝数度哽咽。像他一样,项目全体员工克服前期无水、无电、无路以及雨季施工等困难,正为阿尔及利亚人民筑起一座新城。

  “安徽企业提供工作机会,教我们使用先进工具”

  N6公路,横贯莫桑比克东西的南部非洲国际大通道,车辆川流不息。

  这条上世纪初由葡萄牙修建的高等级公路,正由安徽外经建设集团承担改扩建任务。 7月5日,公路改扩建重要节点工程——彭圭河新大桥,正进入打桩阶段。

  汗水浸透厚厚的工作服,来自蒙城县的戴印开师傅正带领6名黑人工友忙碌着,并不时用葡萄牙语或本地方言加上手语交流着,教他们正确放置和使用相关器械。戴师傅说,来到项目工地已经8个月了,黑人工友都是就近招聘的当地人,现在与他们都结成了好朋友,这些外语都是他的徒弟们教的。虽然当地工人大都家徒四壁、十分贫困,但经常邀请他去家里做客。

  “安徽企业给了工作机会,中国师傅很有耐心,很感谢他教会了我们很多新知识,使用很多先进设备和工具。 ”说起安徽企业和中国师傅,黑人工友西固一直竖起大拇指。他告诉记者,原先几乎没有什么技能的他,现在在家人和朋友眼里,也是一名受人尊重的技术工人了。此前没有工作时,自己和家人经常挨饿;现在每月工资能养活家人还有盈余。

  7月6日,贝拉经贸合作区,鼎盛运输公司现场,车辆穿梭不停。一位名叫阿比力的黑人司机说,他在这里开大货车,每月拿的薪水比当地平均工资高一倍多。鼎盛运输公司负责人马学保说,在公司工作的20多位当地司机已经全部购买了私家车,让当地的居民很是羡慕。在经贸合作区工作,已经成为索法拉省求职者的热门选择。

  “从2008年到现在,共有145家中资企业到索法拉省投资,提供了280万个就业岗位。 ”索法拉省工贸厅长Josfa Sing Sang女士对记者说,希望有更多中资企业尤其是安徽企业入驻经贸合作区,政府部门将给入园企业提供最优惠的政策。

  “当我们面临最困难的时刻,是中国援助了我们”

  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市Cacuaco-Dande区,由中铁四局承建的NCC一期社会住房项目,被安哥拉人赞誉为“美丽小城”。这座在一片荒原拔地而起、设施齐全的居民新城,受到安哥拉总统多斯桑多斯的高度评价。受到肯定和赞扬,不仅是因为皖企建设的高质量工程,更因为留下的情和义。

  2007年,战后的安哥拉,物质匮乏,百废待兴。当年,中铁四局签约承建安哥拉社会住房一期工程的一万套住宅楼。工程量大,高峰期中方投入现场劳动力逾5000人。 2008年,穆玲受命担负中铁四局安哥拉工地医院院长重任,远赴非洲保障项目员工的健康。

  “我们会想你的,院长。 ”年初穆玲回国时,工地医院隔壁农庄本夫妇领着他们的8个孩子给她送行,本的妻子抱着她不忍离别。 7年来,工地医院除保障一万多名参建员工健康外,还成功抢救当地枪击伤、出血性休克、脑型疟疾、胃穿孔等重症病人600余例,救治登革热病人4000余例、恶性疟疾病人2000余例。

  “到达时,蚊鼠遍地,条件非常艰苦。在等待首船物资到港前,医护人员住临时工棚,吃干粮,喝浑水。 ”7月23日,穆玲回忆说,受中国驻安大使馆重托,工地医院坚持给当地居民免费义诊,开放医疗服务。如今,工地医院已经发展成为享誉安哥拉全国的综合性医院。

  坦赞铁路,全长1860.5公里,是贯通东非和中南非的交通大动脉。这条在特殊时期建成的铁路,至今仍在延续和见证着中非人民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的感人情谊。“我们的职工曾参加坦赞铁路建设,为中非友谊付出了汗水甚至生命。 ”铜陵有色集团副总经理徐五七说。

  回顾历史,完工于1976年的坦赞铁路,是迄今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之一,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勘测、考察、设计,并帮助坦桑尼亚、赞比亚两国政府组织施工,中方有66人为之献出宝贵生命。 “患难知真友,当我们面临最困难的时刻,是中国援助了我们。 ”坦赞两国多位政要表示。

   “我们的情谊远远超过朋友,是兄弟姐妹”

  皖非远隔重洋,但心心相通。

  “中国是津巴布韦全天候朋友,我们的情谊已经远远超过朋友,是兄弟姐妹。 ”7月10日,在津巴布韦国防部,国防部少将、总后勤部部长DoglousNyika-yaramba接见“安徽企业在非洲”采访团时说,“从我们寻求民族独立时起,中国提供的支持和帮助就源源不断,做出的承诺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而且这些都不附加任何的政治条件。为此,从国家总统到普通百姓都真诚感激。 ”

  “安徽从设备、经济以及技能等方面给了我们支持,来加强我们的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让上万农户家庭有了工作,让没有技能的人掌握技术,这就是你们对我们帮助最大的民生工作。 ”

  Doglous的另一身份是津巴布韦国防部与安徽农垦集团合作成立的皖津公司副董事长。他说,皖津公司已成为津巴布韦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农业企业之一,为该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津双方友好合作树立一面新旗帜。

  从皖津合作说到本国经济再谈到中津友谊,原计划20分钟的采访,Doglous先生滔滔不绝地说了将近一个小时,在经工作人员提醒后,他才意犹未尽地收尾。

  记者7月9日到达皖津公司温亚利农场时,奇诺伊大学实习生PreciousMayo正在田间察看小麦长势。她告诉记者,农场是该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也是周边农场主、农户种植技术交流和作物产品展示基地,为大家学习、交流种植技术提供了良好平台。农场已吸引津巴布韦农业、电力、粮食等部门多批次人员参观学习。

  “中国政府、安徽企业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鱼’,更教会了我们如何‘捕鱼’。非常感谢中国给我们提供的一切。 ”皖津公司津方人力资源主管TichaMasanganise少校临别时对记者说,“回国后,请一定要捎句话:我们欢迎中国人,我们欢迎安徽企业。 ”

  日益扩大的合作发展、情谊互通的真诚交流,无疑会将安徽与非洲拉得更近,联系得更紧。 “中非友谊”这块金字招牌,在皖非合作发展中必将愈擦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