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临泉:“逐梦”家乡竞风流

15.03.2019  09:10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临泉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80万之多。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全民创业扶持政策的鼓励下,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  2018年,临泉县返乡创业人员近7000人,新增各类创业实体6835个,其中私营企业1228个,个体户5344个,农村专业合作社220个,新增网商29个,带动就业1.82万人,创业潮正引领县域经济向皖北第一方阵迈进。

  投身现代农业

  一进入3月份,宋雷就忙得脚不沾地,他创办的兄弟蔬果农业合作社与香港柏生贸易公司签订了2万亩供港蔬菜基地建设合同。目前,在老集镇的400亩试验田正加紧进行供水管道、员工宿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关街道的1200亩基地也正在加紧建设。宋雷告诉记者,这是创业以来最让他和同伴们期待的事。

  2014年,临泉县委、县政府提出“农业转身”的发展战略,制定了包括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支持在内的一系列政策,鼓励返乡人员、复员军人、大学生和其他社会力量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传统粮食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差异化、品牌化、科技化、信息化、园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在好政策的吸引下,在山东寿光学习大棚蔬菜种植的宋雷回到家乡,和本村伙伴一起成立了“临泉县兄弟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高塘镇、老集镇从事蔬菜种植。由于技术成熟、管理有方,宋雷的蔬菜长势好、价格高、收益可观。

  宋雷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市场”的种植模式,吸纳周边贫困户86户,解决280个就业岗位,单日用工量最大达到600人,辐射带动周围种植户种植蔬菜近8000亩。宋雷对合作社生产的蔬菜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通过轮种、套种的生产方式,四季转换,经济效益大大增强,所生产的辣椒、西瓜、白菜、豆角、毛豆、芹菜、南瓜等数十种绿色无公害新鲜蔬果畅销合肥等大中城市。

  和宋雷一样,如今在临泉县返乡投身现代农业发展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在县委县政府《现代农业发展扶持办法》的支持下,在自己亲手建起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设施农业基地、规模健康养殖基地上,编织着五彩斑斓的未来。据了解,临泉县目前已成立农民合作社3406家,家庭农场3583家,仅在2018年,就新增农业专业合作社505家,家庭农场543家。在广阔的田野上放飞梦想、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大潮中追波逐浪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创业者的首要选择。

  助力乡村旅游

  伴随着春的脚步,位于临泉县姜寨镇木一博览园内的姜子牙文化广场也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建设。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占地30亩的文化广场上,30米高的姜子牙雕像已经安放到位,展示姜氏后人姓氏文化的基础设施也正在加紧建设。园内各项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已经全面开工,面积更大、接待条件更好的游客服务中心已经奠基,流鞍河两岸长达4公里的垂钓台正在加紧整修。

  “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弘扬姜尚文化、展示太极神韵、供姜氏后人祭拜先祖的重要场所。”木一博览园董事长杨长岭告诉记者。

  临泉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姜尚文化在数千年历史风雨中浸润着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为做好文化旅游这篇文章,临泉县委、县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打造“中原旅游目的地”的构想,着力挖掘、整合、发展、提升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文化、节庆文化、休闲文化,致力在中原大地上打造立足皖豫两省、辐射黄淮流域、在全国较有影响力的旅游产业。

  家乡宏大的旅游发展规划引起了杨长岭的注意。2014年,杨长岭离开广东回到家乡姜寨镇杨楼村创业,在流鞍河畔打造融自然、生态、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占地3500余亩的木一博览园。园内种植了30多万株46个品种的观赏类树木,沿流鞍河建有自然水域垂钓中心、拓展训练营、儿童乐园、骑射场、足球场、水上乐园等项目,配套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成为皖豫边界最具影响力的休闲旅游景区之一。

  良好的生态环境赢得了全国垂钓协会的青睐。自2016年起,全国钓鱼协会吸纳木一博览园为全国垂钓基地联盟成员单位,每年都组织数十场全国各个层级的钓鱼比赛。“不到姜寨非钓客,流鞍河畔竞风流”成为全国自然水域垂钓爱好者最喜爱的品牌。

  “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是我的创业初心和最强大的动力源泉。”杨长岭说。

  在“中原旅游目的地”旗帜的引领下,创业者的不懈努力犹如强劲的春风,吹开了文化旅游的百花园,助推临泉县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目前,临泉县已拥有AAA级景区3家,4星级农家乐4家,3星级农家乐12家,年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达到19.8亿元。

  带动扶贫开发

  这几天,在临泉县长官镇王营村的扶贫车间里,负责人张芳天天坐镇指挥,现场督促木制工艺品加工制作。为了携带更多产品参加4月份举行的春季广交会,张芳与设计人员加班加点,设计出一批款式新颖、品种丰富、体现临泉文化特色的图纸,并现场指导加工。

  张芳向记者介绍,这次广交会对扶贫车间未来发展意义重大。“我们将带去十多个品种,力争拿到更多订单,让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有活干、有钱挣,力争今年增加收入,甩掉贫困帽子。”

  2016年,临泉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  “四带一自”脱贫模式,着重以创业带动就业,对创业者提供最长不超过三年、单笔不超过10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对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企业,按工资的30%进行补贴,免费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在扶贫基地就业的贫困人口工资超过全县最低工资1180元的,补贴贫困人口每月590元。利好政策,大大提高了外出返乡人员在贫困村创办扶贫车间的积极性。

  2016年,长官镇王营村张芳到外地学习柳编技术,回村后把破旧的敬老院改建成工厂,生产家用吊篮,吸纳包括18户贫困群众在内的51名村民就业,每人每月工资不少于1500元,村民们像城里人一样上班下班,既能在农忙时节管理庄稼,也能照顾老人孩子。

  积累了一定市场经验后,张芳于2018年注册了临泉县红亿工艺品有限公司,接收外贸木制品订单,从事木制品加工。伴随着一件件由普通木头变成的造型各异、花式多样木制工艺品走出国门,张芳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数十户贫困家庭也因此摆脱困境。

  “一人创业带动了更多群众就业,苦点累点都不算啥,乡亲们富了,我创业的初心就实现了。”张芳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仅在2018年,临泉县就在产业发展上投入资金4914.1万元,安排产业扶贫项目278个,在96个贫困村建设扶贫车间,在非贫困村建设扶贫车间3万平方米,农民在家门口创业、家门口就业已经不再是梦想。据临泉县公共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2018年,全县发放政府贴息贷款6018万元,发放贫困人口工资补贴500多万元,培训技术人才2820人次,96个贫困村的扶贫车间带动998人就业,其中427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增收脱贫。(通讯员  赵怀勇  记者  安耀武  )

[ 编辑: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