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下好创新先手棋 抢占发展制高点

11.02.2017  10:04

  春节前,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复函同意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标志着安徽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2016年以来,安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在独创独有、创新平台、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取得了众多世界前沿领域的原创性成果。

  春节前夕,在位于合肥科学岛的EAST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控制中心,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科研人员卡洛斯?帕索丹和中国一起,对未来反应堆的粒子和能量控制问题进行了科学实验。卡洛斯?帕索丹:(出录音)我们对这里的技术装置和工作人员都很满意,我们已经在美国做了一些类似的实验,但有些问题在这里能够解决得更好。

  目前,这里已经成为国际上开展核聚变研究最为重要的平台,先后有近400名国外科学家来到这里开展科学研究。

  除了全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以外,合肥还拥有同步辐射、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是全国除北京之外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地区。

  1月10号,《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获得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批复,这意味着合肥继上海之后,成为了我国第二个正式批准建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此为起点,安徽创新发展迈入了新的征程。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透露,在方案获批后,合肥还将新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未来网络实验设施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并先行建设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出录音)到2020年,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要(把它)建设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基础平台、大型开放式研究基地、创新型成果不断涌现的创新高地、代表国家水平的创新策源地。

  去年以来,我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围绕建设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这一目标,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创新人才集聚、高校院所源头创新、金融服务、开放合作、等八个方面展开了全方位改革。截止2016年底,全省已经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161个,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总数居全国第2位。全省超过80%的工业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关系,实现了科研与市场的深度融合。

  在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一块薄如蝉翼的玻璃竟然能像纸一样卷起来,而它0.15毫米的厚度,也刷新了中国超薄电子玻璃薄型化的生产纪录。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建强:(出录音)整个技术装备都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它的出现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回望2016年,安徽紧盯世界前沿,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始创新成果。中科大量子通信“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夺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升空,世界最薄0.15毫米现实触控玻璃实现量产……利用丰富的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安徽在核聚变、量子通信、强磁场实验等诸多科技领域走在了世界前沿。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共申请发明专利95963件,居全国第4位。获授权发明专利15292件,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位。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九、中部第一。(记者:吴晶晶、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