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三夏”抢收呈现新气象
2015年“三夏”,安徽小麦抢收紧张而有序。麦收初期的两场降雨,让全省上下捏了一把汗,6月4日降雨一停,麦区就迅速组织抢收。截至6月11日,全省4262万亩小麦全部收获完毕,共投入收割机14万台,机收率98.5%。在这场小麦抢收战中,农机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主力军作用,同时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跨区有方向“红娘”不再忙
6月1日,蚌埠五河县小麦刚开始收割,永好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曹尚略就已经联系好了跨区作业地点。“我们社里每年组织去周边的灵璧,以及江苏泗洪收割,都是提前联系,订单作业,容易控制。 ”曹尚略说,合作社一般不会无目标的流动作业,大都选择订单作业。
6月10日,刘家林结束了在安徽阜阳的抢收作业,带队踏上前往山东济宁的征程。近年来,他创办的家林农机综合专业服务合作社一直组织跨区作业。 “最远到德州,大约作业2周,有时就只到济宁周边,1周就回来了,”刘家林说,不愿去太远的地方,“前些年去过秦皇岛,人生地不熟,说话听不懂,价格也不好,后来就只去熟悉的地方啦! ”今年他已经提前和济宁的农户联系好了,60元/亩,加上油价便宜,他觉得价格还不错。
对于跨区作业近年来的新变化,五河县农机监理站站长黄树春有着直观感受。 6月1日下午,在小圩镇跨区作业接待站,连续多年“三夏”在此驻点的他给出一组数据——“2011年‘三夏’,全镇设4个接待站,全县15个乡镇还沿路设接待点,一共接待了1000多名跨区机手;但越往后,接待的机手越少,去年乡镇接待点不设了,农机部门3个接待站只接待了100余名机手。 ”他分析道,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本地收割机数量增加,此外跨区作业已经形成固定市场,机手不需要临时到接待站找活干了。
对此,省农机局副局长陈发明表示,随着收割机日益充足和跨区作业市场形成,农机部门作为“红娘”的职能也在弱化,主要在突发情况下开展机具调度。与此同时,秸秆处理、全程机械化发展等带来农民对新机具的渴求,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技术指导和培训,正逐渐成为“三夏”农机部门的重要任务。
秸秆有出路政府买服务
6月初,正是麦收大忙时节,凤台县枣巷镇的农户们却没有急着找收割机,镇里干部也没有别处忙禁烧的紧张劲儿。实际上,300多台套收割机、打捆机等正在田里紧张作业,它们都属于凤阳县红旗手农机专业合作社。
6月4日下午,在枣巷镇秸秆综合利用指挥部里,红旗手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传兵抽空介绍了该镇的秸秆处理模式。原来,2014年 “三夏”,枣巷镇干部严防死守也没完成秸秆禁烧任务,于是今年该镇早早谋划,投入400多万元小麦产业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资金,引进了红旗手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该镇3.5万亩小麦田的全程机械化作业。 “从一喷三防,到收割、灭茬、旋耕,或者打捆离田,全部由我社统一实施,政府补贴60元,农民只要出70元即可,大家都能得利,群众非常拥护。 ”郭传兵说,因为长期固定作业,合作社比流动收割机手更熟悉当地情况,比如在秸秆处理方法上,沙土、河滩地必须全量离田,板结田块则会适量还田,农户也信任合作社的处理方式。
以上是政府出钱购买农机作业服务的方式之一。实际上,自去年“三夏”安徽省严令禁烧以来,全省尝试了多种方法后,2015年多地选择了出钱买服务的方式,补贴新购秸秆处理机具及作业、运输、收储等环节,让农民迅速接受了秸秆禁烧这一麦收新形势。为助力秸秆禁烧,安徽省农机局还总结各地经验,于今年4月专门举办全省秸秆还田及夏种机械演示会,针对各地特点,推广不同的秸秆还田及夏种技术模式。
今年 “三夏”期间,安徽省投入11.18亿元省级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奖补资金,在力争颗粒归仓的同时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焚烧污染。截至6月11日,全省完成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面积超过3000万亩,比去年同期增长逾七成。夏季秸秆焚烧现象明显改善。秸秆粉碎还田机、大型旋耕灭茬机、免耕播种机、旋耕施肥播种机等秸秆还田及夏种机具大幅增加,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能力不断增强,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
烘干有机械下雨也不愁
今年麦收刚开始,安徽多地就连续降雨,种粮农民很着急——又要抢收小麦,又怕下雨没处晒。连江镇路陈村瑞鑫特种种植养殖合作社的一台烘干机,从5月底就开始运转了。 6月1日,理事长周帮明指着烘干机说:“这一炉是附近一个村庄送来的,前天刚下雨,麦子含水量高达50%,要烘到13.5%,现在已经烘了近30个小时还不行呢! ”据他介绍,麦收遇到下雨就必须靠烘干,否则收上来的麦子很容易长霉。2014年“三夏”多雨,这台烘干机就一直满负荷运转,白天烘15吨,晚上再烘15吨,解决了粮食烘干的大问题。 “现在全镇只有我这1台烘干机,如果这样的机子有2台,就足够全镇粮食烘干用了。 ”周帮明表示。
五河县永好农机合作社种了7000亩小麦,今年一下买了9台烘干机,除了自己用,还解决了周边农户缺乏晒场的大难题。 “去年我们社买了3台烘干机,秋收期间明显忙不过来,所以今年‘三夏’前一下买了这么多。 ”合作社负责人曹尚略说着话,把手插进社员刚卸的麦子里,抓出一把捏了捏,说:“今儿是我们社第一天收麦子,才下了雨,你看这含水量,不烘干根本不行。 ”社里的12台烘干机一起开,一天可以烘干40万斤小麦,成本在2分钱一斤,还可以对外服务,曹尚略算过账,觉得有赚头。
近年来,随着机械化收获水平提高、收获期集中及降雨影响,粮食烘干机械逐渐受到农民青睐,安徽省农机部门趁势将烘干机械化作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一环,大力推广。为推动发展,2005年粮食烘干机械即被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2015年更是将其纳入重点补贴机具范围。今年 “三夏”,省财政又专门安排资金,用于小麦良种烘干补贴。 “安徽省扶持发展粮食烘干机械化,主要基于三个需要,一是抵御阴雨灾害天气,二是缓解晒场紧缺矛盾,三是提高粮食品质。 ”安徽省农机局副局长纵风云介绍说。
在多种因素推动下,近年来安徽省烘干机发展提速。从2011年起,全省谷物烘干机保有量以每年超过1000台的速度增加,2014底达到5447台。 (张昱)
2015年“三夏”大事记
★5月13日 农业部召开2015年全国“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工作视频会议,安排部署“三夏”农机化工作。
★5月20日 省政府召开全省“三夏”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研究部署夏收、夏种和夏季粮油收购工作。
★5月25日 合肥、六安等地小麦开始收割。截至17时,全省已收割小麦81.4万亩,其中机收74.7万亩。
★5月25日 省政府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把小麦抢收作为当前农村工作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保障服务,优化机收环境。
★5月27日 为应对降雨天气,省农委印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机具组织调度,及时完善并启动应急预案,保障全省小麦机收由南往北有序推进。
★5月26日至27日 梁卫国副省长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赴滁州市检查指导“三夏”工作。他强调,夺取夏粮丰产丰收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5月29日 梁卫国副省长主持召开小麦抢收专题会议,他强调,有关部门要根据天气变化、小麦成熟度和农机分布情况,抓紧完善应急预案,强化机具调度,全力以赴打好夏收这场硬仗。
★5月30日 为及时有效应对降雨天气,省农机局发出紧急通知,落实六安、合肥、滁州3市对口支援具体举措。
★5月31日 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七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农机化导报等媒体记者齐聚定远县炉桥镇万亩小麦机收现场,采访报道“三夏”工作。
★6月1日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抓好小麦抢收工作的紧急通知。针对近日我省降雨增多对麦收造成的不利影响,要求各地把小麦抢收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精心组织,科学指挥,分片包干。
★6月1日 梁卫国副省长带领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赴六安市寿县检查指导夏收工作。他要求把小麦抢收作为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指出要把机械合理调度作为重点来抓,组织好跨区作业,充分发挥机械化作用。
★6月2日 省农机局印发通知,要求加强六安等6市小麦抢收机具调度工作。
★6月4日 副省长梁卫国先后到蚌埠市怀远县、亳州市利辛县检查指导“三夏”工作。梁卫国指出,受天气影响,今年小麦抢收任务重,各地要抓住天气晴好有利时机,提高夏收机械化、组织化程度,全面完成小麦抢收任务,将“丰收在望”转化为“丰收在握”。
★6月5日 省委书记王学军深入六安市寿县检查指导夏收工作。他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把夏收工作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抓住天气转好“黄金周”,充分发挥农机主力军作用,完善引机措施,组织南北对接,开辟绿色通道,加强气象、信息、技术等各项保障服务,用最好的工作机制、最有力的调度指挥,最短时间内实现颗粒归仓,真正把丰收在望的形势转化为丰产到手的成果,为夺取全年粮食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6月7日 当日全省收获小麦663.5万亩,投入收割机11万台,创下单日机具投入量历史新高。
★6月9日 代省长李锦斌在阜阳市调研时强调,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有力有序推进夏收夏种等重点工作,确保麦收颗粒归仓。
★6月11日 全省小麦抢收任务圆满完成,共投入收割机14万台,机收率98.5%。 6月5日至8日作业高峰期,日均收获小麦573万亩。(摘自:安徽日报 15-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