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名白血病患者写书记录“生命保卫战”

24.09.2015  13:11
摘要 : 安徽的范秋荣将自己治疗期间的所见所感写成书并出版,用自己的经历鼓励那些同样患有白血病的人们,勇敢面对,“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20多岁的年纪,正是女人最美好的时光。但对安徽的范秋荣来说,却被查出患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魔并没有将她摧垮,反而让她更加坚强,她将自己治疗期间的所见所感写成书并出版,用自己的经历鼓励那些同样患有白血病的人们,勇敢面对,“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9月22日,是世界慢粒日,记者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见到了参加慢粒病患者交流会的范秋荣。利落的短发,灿烂的笑容,朴素的打扮,让人很难将眼前这个人与白血病联系到一起。但她已经跟病魔抗争了十多个年头。范秋荣带着她的作品《我想要绽放的生命》,现场赠送给参加交流会的其他患者。

 

  绝望和恐惧曾让她想过自杀

 

  2005年4月1日,愚人节,但老天并不是在跟范秋荣开玩笑。范秋荣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血癌。医生告诉她,除了骨髓移植外,没有其他治愈的办法。

 

  这个消息犹如五雷轰顶,让二十多岁的范秋荣整个世界瞬间崩塌。不久前,范秋荣跟丈夫办了离婚,家境不好的她到异地工作还不到两年,几乎没有任何积蓄。即使骨髓移植能找到合适的配型,高达50万元的手术费用对她来说也是个天文数字。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命运对她不公平。“绝望和恐惧压得我喘不过气,甚至想到过自杀。”范秋荣说。

 

  “感谢灾难 让我成长”

 

  “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只有一个念头——求生。”在不知道哭干了多少次眼泪之后,范秋荣走上了艰难的求医路。在同事、社会爱心人士和政府部门的帮助下,范秋荣用了半年时间筹到10万元,住进了医院。虽然离移植所需的费用还很远,但这对她来说是生存的唯一希望。

 

  为了筹钱,她回到了岗位上继续工作。“感谢这场灾难,让我成长了很多,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家庭,珍惜友谊,并努力工作,让我忘记自己是白血病患者。”患病的这些年里,范秋荣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看过《黄帝内经》,学习中医养生,还看了其他人跟癌症斗争的书,了解到很多癌症患者带病依然活了几十年。

 

  这场灾难并没有将她打垮,反而让她变得更加坚强和乐观。“无论经历多少磨难,我都不会放弃,既然癌症选择了我,我就要勇敢面对,与癌共处,带癌长存。恐惧、忧伤和痛苦只会让自己的生命更早结束。”范秋荣说。

 

  “只要活着 就有希望”

 

  治疗期间,范秋荣认识了跟她一样患病的易江南,并和他全家成了好朋友。8年前,易江南因病情恶化离世。他曾鼓励范秋荣,说她文笔好,希望她能写一本关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爱这个群体。

 

  “这本书写的是我在住院期间的事情,我结识了很多患者,每个人背后都有不平凡的故事,他们每个人对生命的渴望都震撼了我。”范秋荣说,写作过程中,回忆过去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一想到自己与病魔斗争的过程,想到曾经那些鲜活的面孔的离开,眼泪止不住地涌出来。

 

  目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除了骨髓移植外,没有其他的治愈方法。从范秋荣患病到现在,已经十年了,但她至今也没有找到合适的骨髓配型,只能靠昂贵的药物维持生命。“还有很多病人因为经济原因,被迫放弃治疗,放弃生命,与他们相比,我是幸运的。”如今的范秋荣不再悲观绝望,“随着医学的进步,人类一定能找到癌症的治疗方法,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责任编辑:  一米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