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积极探索“济困·励志·强能”三位一体的资助育人新模式

10.11.2014  19:24

  秋暮冬至,枫红似火。2014年11月7日,正值"立冬"节气。中午,经济管理学院经管楼103教室里欢声笑语,气氛热烈,经济管理学院助学中心换届大会暨“青春·梦想·奋斗”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在这里拉开帷幕。来自学院团委的老师、校勤管中心的负责同学及学院的部分国助生参加了会议,学院党委副书记涂德润出席仪式并讲话。

涂德润肯定了上一学年学院助学工作取得的成绩,强调了受资助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重要意义,要求广大受资助同学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绝不因贫困而失学,更不因贫困而失志,将国家社会的关爱之情化作发奋学习、立志成才的动力,用优异成绩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这是该学院在围绕“济困·励志·强能”资助育人的工作中,举行的又一年公益活动.

近年来,经济管理学院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后续教育培养工作,从贫困大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出发,围绕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帮扶、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积极探索“济困·励志·强能”三位一体的资助育人新模式,努力为贫困大学生搭建提高个人能力与素质的学习锻炼平台,引导贫困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服务中成才。

春风化雨润无声,打造精品特色助学活动。 “资助是基础,育人是核心。”为进一步把资助育人工作做实、做细、做好,该学院不断整合资源,依托学生组织助学中心,打造精品特色助学活动,为广大贫困大学生提供展现智慧、成就梦想、享受快乐的平台。一方面,开展兼顾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主题教育,如举办“诚信伴我行”、“贷动希望,感恩笃诚”等专题讲座,对受资助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学院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专题活动,如公益广告大赛,感恩助学活动月、助学工作表彰大会、心理趣味运动会等,最大限度地调动贫困大学生参与助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贫困大学生感恩、诚信和励志意识,真正实现助困与育人、励志的有机结合。

日出江花红胜火,成立虚拟班开展体验教育 。“不浸润心灵的说教是苍白的。”为此,该学院坚持不懈地进行体验教育的实践和探索。2011年,学院创新教育管理模式,顺应时代发展对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和要求,成立以培养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责任心、自信心和能力提升为目的的虚拟班级。学院依托这个平台,为贫困大学生提高个人能力与素质的学习锻炼平台,把经济资助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相结合,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和体验式培训,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养成品质,提高技能,增强本领,提升素质。通过三届虚拟班的实践,学院受资助学生逐步走上了“资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轨道,进一步强化了资助育人实效。

 

一枝一叶总关情,推行校园微公益理念。 古人常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微公益就是这样一种“为小善”的公益形式。它不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也不需要有强大的影响力,而是鼓励同学们从身边小事做起,通过个人“小善举”来传递公益“大能量”。经济管理学院积极推行校园微公益理念,举办“美在部落格”、“公益微小说”等微公益活动,鼓励参赛者发挥“微公益”精神,挖掘身边微小的志愿需求,并且通过自己切实的行动,表达和传递爱心。同时,积极打造微公益网络平台,开通了经管院助学中心微信、经管院助学中心微博等平台,借助网络新兴媒体的大众性、迅捷性,传递微公益信息,汇聚微公益能量。 

寸草深情报春晖,志愿助力“四点半学校”。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该学院在提供学生成长平台的同时,积极构建社区志愿服务平台,让贫困大学生在享受相关资助政策解决学习、生活上后顾之忧的同时,增强感恩他人、回报社会的自觉性。2012年3月,经济管理学院与庐阳区亳州路社区签订结对共建协议书,组织志愿者到社区“四点半学校”义务支教工作。志愿者们利用每周一至周五下午4点至5点半,轮流到社区为社区小朋友提供作业辅导,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同时,还定期举办特色活动,带领小朋友们观看励志动漫,国学诵读、手工制作等,帮助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宝剑锋从磨砺出,培树榜样弘扬正能量。 “一个榜样就是一面旗帜。”经济管理学院以资助工作为平台,培树自立自强贫困大学生典型,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正能量。学院通过个人访谈、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积极宣传国家奖助学金优秀学子和助学工作先进同学的事迹,展现经管学院受资助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积极营造自强不息的学院助学氛围,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和激励广大学子的成长。另一方面,开展常规性“自立自强、励志成才”等专题的演讲比赛,引领和激励贫困大学生,勇于面对和挑战学习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乐观向上,积极拼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该学院通过在资助工作中,将助困与育人有机结合,从单纯的经济救助逐步转向“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与能力提高相结合,有效提高了贫困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广大贫困生在校期间生活有保障、情感有归宿、学习有动力、心理无障碍、未来无担忧,做一个“有诚信、有自信、有责任、有能力”的安农人。(李鑫  通讯员:吕剑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