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90后”学生为“90后”老人立传
他们90多岁了,耳朵听不清楚,走路有点踉跄,持笔也不再利索,但经历了世事变迁,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故事,这些都是宝贵财富。近日,合肥琥珀街道一些高龄老人家中,迎来了安农大一批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这些“90后”通过深度访谈,为老人撰写回忆录。
老人家:分享过往趣事眉飞色舞
昨日上午,记者跟随大学生刘现荣,来到94岁的李书春老人家中。这位“90后”男孩的到来,让老人很开心。“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他用英语说。
这次访谈,就从英语聊开了。李老说,他早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在读书期间他甚爱英语,之后,“会些英语,有点胆量,就跑去做翻译了。”
刚做翻译时,有外国人询问李老:“Can you follow me?(你能听懂吗)”李老不由自主发挥了外国人难以欣赏的“中国式谦虚”:“A little bit(一点点)。”
“其实我能听懂,如果是现在,我一定告诉他:‘Yes,I can。’(是的,我能听懂)”老人“牛气”地说。
虽已过去很多年,但做翻译时的很多细节,如哪个单词发音被纠正,哪句翻译被外国人赞赏,李老都记得很清楚,说起来眉飞色舞。记者了解到,李老现在还每日坚持读英文报纸。
数次上门, 老人跟刘现荣建立了不错的情感。“我喜欢小刘,他每次都很安静地倾听。”李老反复叮嘱,希望回忆录恰如其分,实事求是,不要过于拔高。
“每次我离开时,李老就会给我一份英文报纸,让我回去翻译其中一段,下次见到我时,给我修改指正。我也学到了很多。”刘现荣说。
志愿者:买书充电研究“口述史”
记者了解到,“为老年人撰写回忆录”是一个关爱老年精神生活的社工服务项目,由琥珀社工中心主办,安农大“牵手未来”社工服务队承办,通过个案深度访谈的形式,为90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充分倾诉的平台。
大学生“对接”的老人,都很有故事,但却不是所有的经历都有趣易懂。“每位老人都是一本书,有可能是故事书,也有可能是教科书。”琥珀社工中心主任王引说,写回忆录看似简单,但真正操作起来很难,有些老人说话口音重,而且很能聊,一些大学生首次登门,就被老人侃晕了,不想再坚持。“这不代表他们没爱心,而是不知如何应对困难。”
91岁的方支中老人,是大学生李晓锋的访谈对象。方老是安徽农业大学退休教师,对安徽农业的发展,始终特别关注。记者注意到,在访谈中,老人只围绕“农业”而谈,想要听懂,挺费力气。
而这也是李晓锋最初面临的难题。“我本来想写方老的生平,但第一次去访谈时,我就发现方老最想表达的,跟我设想的不一样。最后,我决定尊重老人想法,就围绕农业写。但整理起来非常消耗精力。”不过李晓锋非常有韧劲,他专门购买了关于口述史研究、回忆录撰写等方面的书籍,给自己“充电”,尽全力坚持下去。
组织者:希望更多人“倾听老人”
除了访谈和写作外,大学生还要收集老人的相关资料,包括老报纸和图片,这些都将附在回忆录中。琥珀社工中心主任王引表示,回忆录将在编排后出版,“我们会将回忆录赠送给老人,作为纪念。”
“这次我们首选了4位老人,如果效果好的话,我们还会继续将项目办下去。”王引告诉记者,以后在开展项目时,他们会加大对志愿者专业技能的培训,包括如何与老人交流和沟通等。王引还告诉记者,这一项目的推行,光靠大学生志愿者是不够的,未来他们将加大社会志愿者的比例,“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一项目,呼吁全社会来关爱老年人。”
高庞 本报记者 王翠/文 陈群/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