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好书:承载岁月与历史 留下深邃与宁静

06.02.2015  11:5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习近平  著
      外文出版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集中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
      本书首次全面系统准确地阐释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是国内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和寻找中国问题答案的一把钥匙,对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具有重要意义。
      (外文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徐步 点评)
      书摘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
      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丝绸之路
      刘迎胜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在丝绸之路主题图书中,本书是别具一格的,具体表现在:第一,作者刘迎胜教授三次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的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并任副队长、队长,曾应邀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意大利东方研究院、柏林洪堡大学等10余所西方著名高校发表专题演讲。第二,内容具有独特性。作者在蒙元史、中外交通史、内陆亚洲史等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学术前沿地位,成就卓著。本书是作者学术研究和实地考察成果的结晶,使中外文献记载与实地考察相印证,这在关于丝绸之路的论著中是独一无二的。第三,本书提供了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基础、完整、切实的知识,是阐释“一带一路”历史文化的典范之作。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 刘东 点评)
      书摘
      草原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曾经造福过亚洲人民,在今天和未来仍然有其意义。新的丝绸之路将成为我国与这些邻邦友好往来的纽带,它还会继续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
      新时代的中外交往是历史上中外交流的继续。海上丝绸之路不但是亚非各国人民和东西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将是今后世界各国人民的通途。这条友好交往之路在历史上曾经造福各国人民,我们相信它在将来必定会变得宽广通达。


      ★老生
      贾平凹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贾平凹在年逾花甲时又迅速出手《老生》,就是再不客观的人,都难以否认他在文学上的创造力,至少他的勤奋是不可诋毁的,他对文学的奉献是无法漠视的。想想看,在《秦腔》那么厚实的作品后有《古炉》,在乡村的泥地上看历史风云激荡;随后竟然又有《带灯》,乡村的今日现实被表现得如歌如诉,如怨如艾。但《老生》着实令人惊叹,那是一个活得没有年岁的唱师唱出的悲怆之歌,让人想起贝多芬耳聋后做出的那种旋律。历经百年沧桑,唱师的嗓音已经沙哑,但字字泣血,句句硬实,20世纪的历史,历历在目。对于唱师来说,说出是他的职责;对于贾平凹来说,那就是他的历史和命运。
      在小说《后记》里他写道:“在灰腾腾的烟雾里,记忆我所知道的年代,时代风云激荡,社会几经转型,战争、动乱、灾荒、革命、运动、改革,为了活得温饱,活得安生,活出人样,我的爷爷做了什么,我的父亲做了什么,故乡人都做了什么,我和我的儿孙又做了什么,哪些是荣光体面,哪些是龌龊罪过?”显然,贾平凹是从他的祖辈的历史去看中国20世纪的历史,他不想回避,他不能回避。这部借唱师之口唱出的作品,是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做一次还愿式的书写。
      (文学评论家 陈晓明 点评)
      书摘
      唱师静静地在炕上躺着,身子动不了,耳朵还灵,脑子也清白,就听着老师给孩子讲授。这时候,风就从窑门外往里进,风进来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是一缕缕云丝,窑洞里有一种异香,招来一只蝴蝶。唱师唱了一辈子阴歌,他能把前朝后代的故事编进唱词里,可他没读过《山海经》,连听说过都没有,而老师念的说的却尽是山上海上和山上海上的事,海他是没经过,秦岭里只说海吃海喝这个词,把太大的碗也叫做海碗,可山呀,秦岭里的山哪一处他没去过呢,哪一条沟壑哪一座崖岩不认识他呢?


      ★21世纪资本论
      [法]托马斯·皮凯蒂 著
      中信出版社
      法国“70后”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写了一本新书《21世纪资本论》,震撼了陷于大衰退中6年至今难以自拔的西方世界。
      皮凯蒂的书揭露了300年来资本主义贫富差距扩大的总趋势,犹如《共产党宣言》的开头“一个幽灵在西方游荡”。不过这次的幽灵不是共产主义,而是反思资本主义。从来是美国主流经济学家教训全世界,这次是法国非主流经济学家教训美英主流经济学派。
      笔者以为,如果中国道路能融合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和混合经济的竞争活力,吸取中外文化的可行经验,中国一定可以走出皮凯蒂的不平等陷阱,在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和谐社会。
      (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陈平 点评)
      书摘
      现代经济增长与信息传播虽然规避了马克思理论演进结果的发生,但是并未改变资本深层结构与社会不平等的现实——至少不像二战之后十年中一些乐观主义者所想象的那样尽如人意。当21世纪的今天依然重复着19世纪上演过的资本收益率超过产出与收入增长率的剧情时,资本主义不自觉地产生了不可控且不可持续的社会不平等,这从根本上破坏了以民主社会为基础的精英价值观。然而,民主可以重新控制资本主义并且保证公众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保持了经济开放度,同时避免了贸易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影响。在本书后面的章节,我从这个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这些观点是基于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本质上是对事实的一种客观陈述。


      ★物种起源(少儿彩绘版)
      苗德岁 著 郭警 绘
      接力出版社
      这是一次从科学经典向少儿科普的编码转换与创造,也是一次从少儿科普向科学经典的文化架桥与设梁。作者尝试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将英国生物学巨擘达尔文的名著《物种起源》中的科学知识、思想、思考等,以孩子们易于阅读且乐于接受的方式介绍给他们。这一过程的最大挑战,在于怎样把专业而艰深的科学理论、表达与日常而简单的孩童思维、语言完美结合,以及怎样在准确、深刻理解达尔文科学思想的同时,以最为生动、通俗的方式向儿童读者传递这一理解。
      《物种起源》(少儿彩绘版)一书在应对这一挑战时所展示的渊博、智慧和童心,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儿童科普经典所拥有的宏大而亲切的气象。书中除了生动讲解物种起源的科学知识,也以有趣的方式介绍科学家达尔文的生平及其科学研究的发生、传播与接受,从而将科学的历史与它背后更为重要的人的历史融为一体。生动幽默的插图,为这部少儿科普著作的阅读增添了特别的情致。
      (儿童文学评论家 方卫平 点评)
      书摘
      在智利考察时的一天,达尔文正躺在一棵树下午休,突然被巨大的震动所惊醒,这一大震持续了两分钟——他恍然大悟:耶!这就是莱尔书中所说的地震呀!
      1834年的这次智利大地震还引起了巨大的海啸,它所造成的破坏和地貌的变化,把达尔文给惊呆啦。他给亨斯娄的信中写道:原来地球发起怒来这么可怕,那它在亿万年间发生了多少变化啊!
      他脑子里奇异的想法还多着呢!


      ★中国超越
      张维为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超越》是“走出来”的一部考察型专著。作者张维为走访百国,与千人交流,与名士对谈,在他先前的《中国震撼》《中国触动》基础上,探讨中国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既然要探讨超越,自然要有从制度到实际,包括在经济总量、百姓资产、社会保障、科技创新、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实际考察。他坚持走访百国,这就对于各种不同学术立场的学者,无论是中国超越论者还是中国落后论者,都先天具有一种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说服力。
      《中国超越》还是“辩论出来”的一部思辨型专著。作者亲历多场国际学者的讨论现场,诸如对中美首脑峰会的追忆,在牛津大学谈中国模式,均颇具现场辩论感。尤其是与弗朗西斯·福山的辩论,谈到“福山历史终结论”的终结,更是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激烈的氛围。记得那是2011年6月,在上海的文汇讲堂上,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福山和张维为就中西方模式展开激烈辩论,两人大战4个回合,这是中西方学者之间少有的针锋相对的直接辩论,听讲者大呼过瘾。后来《文汇报》以《张维为、福山激辩中国模式和西方模式》为题做过专门报道。
      《中国超越》还是作者对自己《中国震撼》《中国触动》两部专著的超越。如果说先前两部专著更多地介绍当今世界对中国繁荣发展的反应和认知,给国人带来鼓舞,那么,《中国超越》则更多地在引导国人认真审视自己的国家,并从这当中找到自信心和使命感。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聂震宁 点评)
      书摘
      一个“文明型国家”有自己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中国历史上长期领先于西方,过去两千多年,中国在至少3/4的时间内是领先西方的,这种领先有其深刻的原因,我称之为原因一。18世纪开始中国落后了,错过了工业革命,有其深刻的教训,但中国现在又通过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赶了上来,并在越来越多的方面超越西方和西方模式,这种“赶超”也有其深刻的原因,我称之为原因二。原因二和原因一之间是有继承关系的,这就是“文明型国家”的逻辑。这种逻辑意味着:我们现在的制度安排,融合了中国自己的历史基因、红色基因和西方的有益元素,这种制度安排是超越西方模式的。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孙机 著
      中华书局
      文化学乃是当今显学。只是许多时候文化学都热在理论言说上,就不免有所局限。文化不仅表现在思想、价值、理念等意识形态上,还浸润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礼仪举止、艺术活动、科技活动等物质行为之中。其实,对于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文化内涵的考察更具有实证价值。这就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外考古成果不断改写历史结论的主要原因。当然,理论言说研究和物质行为研究是历史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面,只是后者常常受到忽视、轻视。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是相当全面的对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进行研究的一部专著。其价值所在,不只是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百科全书,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国古代举凡与物质文明有关的事物,彼时彼地人们的做法、用法、习惯、礼仪及其衍生、嬗变,此书均有系统的梳理、辨认、讲述和归纳。梳理是如此的条分缕析,辨认是如此的有凭有据,讲述是那样的客观有趣,归纳则有助于当今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此书为学界看重,还在于作者孙机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全书处处可见旁征博引,既用心援引中外良史,更认真采用中外考古所见,既不人云亦云,更不夸大其词。如此下功夫做出来的书,眼下并不多见。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聂震宁 点评)
      书摘
      面对“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这样的大课题,这本小书与之实难相称。但有一次和一位年轻同学闲聊,谈起这方面。他说,我看古代没有什么不得了的,四大发明不就是放了个炮仗造了张纸吗?听到这话不禁心底一震。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本应成为常识,本宜家喻户晓。对这位青年而言,无论用大专著还是小册子替他补补课,似乎都是必要的。因此使我有勇气将这几篇不成熟的文字发表出来,聊供读史者格物之一助。其中的疏失之处,尚希同志们不吝赐教。


      ★蟠虺
      刘醒龙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无论是从介入并服务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广度和深刻度来说,还是从一路文学大家在小说创作中以谦恭态度对类型化、大众化、通俗化文学的学习和借鉴来说,刘醒龙的《蟠虺》都不应被忽视。
      一件堪称国宝的青铜重器丢失的重大文物案件及其侦破过程,是《蟠虺》的基本情节链。然而刘醒龙却在这个侦破模式的“旧瓶”中装进了对当今中国社会从思想到文化和学术层面的许多思考和感悟,揭示了“德行”这个核心价值从个人到社会、从学术到国家政治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寄寓了现实和时代内涵。
      一桩持续了20余年的文物大案,被演化为权力与学术的漫长博弈,成为德行与权术、良知与背叛、光荣与黑暗的角力。国宝级青铜重器曾侯乙尊盘被小说赋予了巨大象征意义,而寻找它所经历的种种扑朔迷离的过程和曲折、是非、善恶,也就成为一个思想文化和学者人格的长篇寓言。
      《蟠虺》还告诉我们,文学切入现实,表现自己时代的成长与进步,思考与痛苦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任何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行为,都是有悖于文学这个时代的“国宝重器”的规律的。
      (文学评论家 李星 点评)
      书摘
      人身上若是没有一点古怪的东西那就不是人。人生当中若是没有遇上一两件奇异的事情那就不是人生。
      当年马跃之结婚时,曾本之没料到自己的婚姻将会是比研究的青铜重器更难的难题,作为伴郎,他在婚礼上幽默地说,马跃之研究丝绸,就真的找了个丝绸般美丽的妻子,他要借马跃之的吉瑞祝福自己,既然是研究青铜重器的,将来就找一个浑身铜臭的女人做老婆。本是一句给婚礼助兴的玩笑话,没想到却一语成谶,当了半辈子光棍,最后真的和一个整天与钞票打交道的银行出纳员做了夫妻。


      ★少年与海
      张炜 著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这是一阕海边童年的生活牧歌。在精力过剩的少年时代,三个男孩忙碌地探寻着海边生活的各种秘闻轶事,也在这一过程中悄然接收、吸纳着来自大海和林地的丰厚滋养。他们在这里结识了充满奇趣的海边人事,也领略着人与海、与自然、与天地融为一体的生存感觉。童年的泛灵视角赋予小说的叙事以一种亦真亦幻的质地。那些关于海边精怪、林间小妖以及山野动物的奇异故事被糅入海边人的日常生活,人与野地、野物之间也以这样的方式展开彼此的交流、对话。小说中的野地秘事因此染上了生活的亲切和淳朴气息,海边生活也因此拥有了一种奇幻、灵动的韵味。
      故事里的少年们对生活怀有一种原始而蓬勃的兴趣。面对周遭发生的一切,他们始终在热情地观察,专注地倾听。这面朝世界的“”与“”,是少年时代特有的一种身体和心灵的吸收姿态,也是少年走向成熟的最美妙的前奏。
      (儿童文学评论家 方卫平 点评)
      书摘
      我们听了那个故事,再也不用原来的眼光看见风倒了。原来这是个大英雄的后代啊。在大风“呜呜”响的夜晚,我们为了安慰小土屋里的人,就一块儿挤在他身边,都想问一问他们一家跟冬天结仇的事儿,最后还是忍住了。我们一起熬着冬天,等待老妖怪返回海北的日子。第一只蝴蝶飞来了,那只猫从见风倒头上一跃而起,扑向窗户。谁也想不到这个憨憨的见风倒手脚那么麻利,只一蹿就抓住了飞到半空的猫。蝴蝶逃出窗户,飞到了一旁的李子花中。


      ★生命记忆:西藏巴松措与鲁朗生物多样性观测手册
      罗浩 主编
      北京出版社
      如果去西藏,大家喜欢仰视看蓝天、抬头看高山,那这本书就带着你俯身看大地。多张精美的图片记录了西藏动植物原始的生存状态。客观地说,这本书的创作难度很大,因为它的内容的稀缺性。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读到万物有灵且美的神奇。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证自我的良性繁衍;而对自然的敬畏本身也是对生命的虔诚。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这些与人类共生的无言的生命,不仅保护着我国的国土生态安全,而且还为我国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资源,为我国科学与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创意与灵感的源泉。除此之外,它们所构建的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又是国人旅游休闲的最佳休憩地,直接影响着国民的生活质量。通过这样的阅读也提醒我们,热爱这些生命,将它们的安危纳入自己的记忆。
      如果没时间去西藏,那么这本图文并茂的西藏生态图集,无疑为我们展现了藏区最具生命力的浩瀚图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 贺超 点评)
      书摘
      高山湖泊或溪流的近岸区域是涉禽的主要栖息地,它们的特点为嘴、腿较长,可从水底、污泥中或地面获得食物。在此生境中可见非常著名且于西藏高原繁殖的大型鸟类黑颈鹤。
      冬季的高山湖泊是观察水鸟的理想地点。它们水性极佳,常浮于水面,且每个都是捕鱼能手,只要有它们的地方就暗示此地“藏鱼三千斤”。绿头鸭和赤麻鸭都是本区域易辨别且常见的留鸟,体形较大的渔鸥从头顶阵阵滑过的情景让人似乎置身于4000万年前的西藏,浪声澎湃,鸥鸣激昂。


      ★甲午殇思
      刘亚洲 丁一平 金一南 罗援等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
      甲午战争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启示,下一个60年我们将向后代传递什么样的信息。我想做一个假设,当时那场战争如果真的打赢了,我们能否如愿以偿地成为世界强国呢?不一定。正如有学者所说,即使打赢了也不过延缓了列强对中国瓜分的进程而已,当时的中国没有成为强国的条件。日本借甲午战争凝聚了国民的士气,而中国即使经历了30多年的洋务运动,也没有把民心凝聚起来,也没有把中国人的爱国心激发出来。所以我们今天要深刻反思如何从根子上防止甲午战争的悲剧重演,今天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国力的强大、军队的强大,更是民心的强大。
      《甲午殇思》是中国军队走向新时代的宣言书。甲午在词义上意味着新时代的开始,《甲午殇思》作为反思甲午战争的代表作,向世人宣告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决心和信心。今天,我们应借《甲午殇思》的出版唤起民众强国强军的意识和改革创新的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上海图书馆馆长 吴建中 点评)
      书摘
      甲午海战的硝烟散去近两个甲子了,那段屈辱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曾经遍体鳞伤的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复兴。在这一历史时刻,我们重新反思那段令人痛心的往事,意义何在?
      吸取历史教训,正视历史启迪,开拓走向未来,这是一个民族对待历史,尤其是对待失败历史的正确态度。失败的历史是一面雪亮的镜子,可以照出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心态,也可以照出一个国家、民族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我从新疆来
      库尔班江·赛买提 著
      中信出版社
      提起新疆,大家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看完这本书,你可能会发现,你的答案充满偏见。新疆维吾尔族摄影师库尔班江探访100位普通新疆人,用镜头和文字努力向人们介绍客观、真实的新疆,以及努力工作、学习、生活的新疆人。他不只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纪录片摄像,也是一个跳出地域、民族限制,客观看待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思考者。尽管整个拍摄记录过程中有很多曲折,但他仍然用微笑面对社会。他将真实的新疆和新疆人展现给所有人,帮助我们站在新疆的角度,看看另一个视野里的中国。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 贺超 点评)
      书摘
      有些事我也会和朋友们聊聊,大家都很理解我的感受,甚至说:“库尔班江,如果是我遭遇到这些不公,我肯定做不到你这样,还拿相机宣传大美大爱……”我悲观过,极端过,但我更想给后代创造一个平等友爱的社会环境。我相信这个社会环境还是会越来越好,不会越来越差。我想我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我父母,我做好我自己,为我自己做事,不为别的,剩下的留给世人评述。我要做的就是用我最擅长的方式去表达,用影像记录,让图片诉说。


      ★上庄记
      季栋梁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在近年的长篇小说小创作中,过去一直引领风骚的乡土文学叙事,因为种种原因逐渐呈现出衰微的颓象。因此,季栋梁的《上庄记》的问世,不只令人惊喜,而且让人振奋。
      《上庄记》在直面当下农村的生存现状中,选取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角度,那就是由下乡扶贫的“”的经历,从乡村教育的极度落后、师资力量的严重匮乏、学生求学的格外艰难,窥探了当下农村比经济贫穷更为严峻的教育贫困,提出了如何关注和救助乡村下一代的重大课题。作品一边写乡村生活的贫瘠枯燥,学生家长的勉为其难,一边又写老支书的通达乐观,扶贫与支教干部的尽心尽力。因此,作品虽然总体上充满了苦涩与悲壮的意味,但始终悲中有喜,苦中有甜,困窘中隐含着希望。这样的作品,不仅以近乎艺术传真的方式揭示了当下西部农村无比真实的生存现状,而且引人深刻反思自我,清醒认知现实,并激发出一定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感召人们为社会的均衡发展与整体繁荣而努力,而奋斗。
      有底气,接地气,扬正气,使《上庄记》在当下的长篇小说创作中独树一帜,卓尔不群。
      (文学评论家 白烨 点评)
      书摘
      有些院落箍窑塌了,由于长年累月烟熏火燎,在昏黄的阳光里黑乌乌的像山洞。有些院落院墙倒了几堵,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脱落了牙齿,从豁口看进去,院里长满了干枯的荒草,在风中瑟缩,发出呜咽声。有几扇铁大门,风蚀雨浞的,脱落了铆钉,铁皮在风中发出巨大的哐哐声,锤头大的铁锁锈成了褐红色,被风曳动咣当有声。只有孩子们是快乐的,就像冲击风浪的鸟儿活蹦乱跳,叽里呱啦的。倚着门框探出脑袋的几乎全是老人和女人,把目光投过来。


      ★少年的荣耀
      李东华 著
      希望出版社
      在一个崇尚欢乐主义的商业童书时代,《少年的荣耀》选择了历史上的战争这一充满重量的童年写作题材,也选择了与这一题材相伴而来的写作难度。小说从个体童年的视角展开叙事,透过少年沙良的生活视角,来重现那场给我们整个民族带来重大创伤的侵略战争在最普通的民众身上烙下的伤痕。
      书写战争的同时,小说一刻不曾忘记童年。循着故事的线索,我们看到了正常的童年如何被战争的离乱打断,又如何在逃亡的间隙追寻着孩提时代应有的无羁欢乐,直到这段天真的岁月在战争年代的催长下彻底结束。我们从童年生活的这种应然与实然状态的复杂交织、对比与纠葛中,体验到了这场战争带给孩子的最真实而又深刻的痛楚。小说写出了战争年代孩子的特殊成长,这成长不只关乎个体身心的发展,也见证了孩子从个人的恩怨世界逐步走向更重大的民族尊严和社会责任的过程。这样,作品既以真实的个体童年书写超越了传统儿童文学战争写作的“小英雄”模式,也在个体化的童年体验中写出了战争年代的孩子为自己赢得的独一无二的生命荣耀。
      (儿童文学评论家 方卫平 点评)
      书摘
      说沙良不喜欢下雪,这既冤枉了沙良也冤枉了雪——哪个男孩能抵挡打雪仗的诱惑?只是这场雪来得不是时候,它像一个坏心眼的劫匪,出其不意地绑架了他。战争来了,人的命还不如一只鸟,但人的心比鸟高。一张画着“小男孩、大柳树和白杨树”的蜡笔画上写着“沙吉、妈妈和爸爸”,它让内心有了温暖的依靠。倒下去的,是那脆弱的肉体,立着的,是那永不屈服的魂魄。他们的血渗透到大地之中,见证了正义、忠贞、爱和谅解。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全球环境污染加剧,让人类开始更多地关注自然,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2014年出版业的一个特殊现象是,一批以自然为素材的作品被引进出版,同时一批原创作品涌现。商务印书馆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是极具代表性的一本书。
      2005年美国声音生态学家戈登·汉普顿与华盛顿州奥林匹克国家公园里的一块石头达成协议,要维护这块石头的范围不被“声音打扰”。事实上这非常困难,因为声音的穿透力超乎想象,要维护这块小石头的安静,关系到数公里以外的挖土机以及高空上的飞机等,要让它们都保持安静。只要使一平方英寸的土地完全保持宁静,就能把飞机推到许多英里外,使整个公园的许多土地都保持宁静。
      这个跟石头的协议,促成了作者致力维护生态寂静、不受“人造物的声音”干扰的具体行动,他背着录音器材和测量分贝的音量计,从西岸的华盛顿州出发前往东岸的华盛顿特区,沿途聆听各式各样的声音,并倾听人们对“寂静”的想法,为“静谧”的追寻不断反思并探索其意义所在,并把这场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旅程记录成书。他同时也谱写出美国的声音心电图:他更希望能在这段跨越美国的旅途上搜集到足够的声音,以支持他“守护静谧”的信念与价值,然后,他将向美国国会官员争取“寂静保护”立法,极力主张保育自然的寂静。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 贺超 点评)
      书摘
      寂静其实是一种声音,也是许多、许多种声音。我听过的寂静,就多得无法计数。草原狼对着夜空长嚎的月光之歌,是一种寂静,而它们伴侣的回应,也是一种寂静。寂静是落雪的低语,等雪融后又会化成令人惊讶的雷鬼节奏,琤琤琮琮的让人想闻声起舞。寂静是传授花粉的昆虫拍扑翅膀时带起的柔和曲调,当它们为了躲避一时微风小心翼翼在松枝间穿梭时,虫鸣与松林的叹息交织成一片,可以整天都在你耳边回响。寂静也是一群飞掠而过的栗背山雀和红胸,啁啁啾啾、拍拍扑扑的声音,惹得人好奇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