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太平岗汉墓群发掘结束 揭开两千年前古人面纱

30.01.2015  18:58

本报记者 张荣 文/图

近期,历时数月的太平岗汉墓群发掘结束。一百多座汉代古墓出土了大量陶器、铁器、铜器。其中,出土的铁剑长1.1米,精美的铜镜还能照人。

在那个事死如事生的年代,古人陪葬的生活器皿和各类冥器,清晰展示了两千年前古人的生活面貌。

1

砖室墓居多

2014年初,太平岗村安置房建设工程启动,施工中挖出很多大青砖,施工方立即向文物部门报告。安徽省考古所随即来到已经开挖了多处地基的工地,展开抢救性发掘。

经过数月发掘,考古人员确定这是一座汉代墓葬群,共发掘古墓100多座,其中以东汉墓居多。有砖室墓和土坑墓,其中砖室墓占了7成,“说明砖室墓是当时流行的墓葬形式”,安徽省考古所工作人员周丛文解释说。

汉代流行深埋,太平岗墓葬深度一般在2米左右。发掘后期,发现两座土坑墓相对较深,每个在3米左右。

2

玉塞玉耳坠

虽历经两千年,太平岗一些墓葬至今仍能清晰地看出木棺的痕迹,其中三座土坑墓中,还有保存相对完整的人骨架。两具骸骨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玉塞,分别为鼻塞、耳塞、肛塞和口含。

周丛文介绍说,古人有在逝者孔中塞玉塞的习俗,一般是讲究的,或有点身份的人才如此,防止灰尘等进入,但太平岗出土的玉塞质地一般。

同时,这里还出土了一对玉耳坠,作为装饰品,“这是一个显贵的标志”。说明这个地区曾有富人居住,也表明汉时这一地区的经济、技术水平颇高。

3

铜镜能照人

数月的发掘,一批铜镜破土而出,由于年代久远,大都腐蚀严重,残缺不全,只有一个砖室墓出土的一枚铜镜,保存完好,上面刻有花纹和文字,虽然在幽暗的地下尘封了两千年,但材质较好,仍能照出人来。

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些铁器。东汉时期,铁器还比较稀少,佩戴铁剑,在当时是一种时尚,“有点身份地位的男性,才能拥有铁剑、铁刀”,因此,铁器一般被放在棺木中男主人的手边。

值得一提的是,一座夫妻合葬墓中,男主人近身放置了一把铁剑、两柄铁刀,其中铁剑长1.1米,让考古人员不禁怀疑他是位武士。

4

陶器很精美

考古人员的驻地,堆放着太平岗墓葬群出土的各类陶器,它们被塑料袋包裹,分别码放。

“这是硬陶,接近瓷”,周丛文边说,边从塑料袋中拿出一个青灰色的大陶罐,圆鼓鼓的肚子,圆圆的瓶口,两边分设牛鼻耳,上面有精美的花纹,“这是汉代中产人家用的酒器,出土的比较少。墓主人生前使用,死后带到墓穴中的”。“这个灰色的小陶罐也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不过这是一般平民家庭使用的。”

除了日常生活用品,这里还出土了很多冥器。有上下磨盘的陶磨,圆形笔筒一样的陶井,搭着棚子的方形、圆形的陶猪圈,单灶、双灶的陶灶台,甚至还有陶厕,件件淳朴精美,栩栩如生。

周丛文说,在那个事死如事生的年代,人死了,会按照活人生活的需要,照样打造一套,作为随葬品,让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生活。而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古人喝水的井,磨面的磨,圈养动物的场所等。

5

稀有琉璃珠

众多出土文物中,还有一件精美的琉璃器。它是一个完整的琉璃珠,有着好看的蓝绿色,水波样的纹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琉璃制作工艺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琉璃饰物制作工艺就已非常成熟,出现了“蜻蜓眼”琉璃珠和仿玉琉璃器,纹饰色泽工艺大行其道。到秦、汉时期,琉璃制作工艺更加成熟,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