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打造“医药新高地” “华东药都”破茧欲出

25.04.2016  04:52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具有敏锐流通意识的安徽太和人,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全国各地开拓医药物流事业,形成了二十万人的药商大军,享有“买全国、卖全国”之美誉,并逐步在太和县建立了全国大型的医药集散地,成为全国大型单体医药销售市场,被称之为“太和模式”。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具有敏锐流通意识的安徽太和人,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全国各地开拓医药物流事业,形成了二十万人的药商大军,享有“买全国、卖全国”之美誉,并逐步在太和县建立了全国大型的医药集散地,成为全国大型单体医药销售市场,被称之为“太和模式”。

  伴随着太和医药专业市场的发展,太和现代医药产业也应运破茧而出,初步形成集聚规模。2013年,太和县生物医药产业被安徽省政府定为阜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位产业”。2015年7月9日,安徽省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确定了全省第一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安徽太和经济开发区入选为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2015年12月,太和经济开发区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火炬安徽太和医药高端制剂特色产业基地”称号。

  “未来,太和将着力培育壮大年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3家、10亿元至100亿元企业5家、1亿元至10亿元企业50家、年交易额200亿元以上大市场1个。”太和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谈及太和的“发展愿景”,上述负责人表示:据阜阳市政府与安徽省政府签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目标责任书》,到2017年,太和医药产业产值将不低于507亿元,税收不低于18亿元;力争到2020年,太和全县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0%左右,着力把太和打造成“华东药都”,成为国内重要、全省唯一的生物医药研发、生产、销售基地。

  “当前太和县工业化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各种政策叠加正发挥着强有力的倍增效应。生物医药产业是太和颇具特色、有历史渊源的产业,已经初步具备爆发式增长的各种要素。”太和县县委书记王玉峰说,“太和医药产业下一步发展最需要的就是高端项目的谋划与落地。现实是‘此岸’,目标是‘彼岸’,项目就是到达‘彼岸’的桥梁和船舰。只有项目的落地,千亿元产值目标的实现才有抓手和落脚点。”

   “华东药都”的发展样本

  实际上,具有“华东药都”美誉的太和医药产业早已领跑全省。2015年,太和经济开发区医药工业产值就已突破128亿元,医药产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占GDP比重达60%以上,成为太和县乃至阜阳市名副其实的首位产业。“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生物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安徽省生物医药和物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桂冠也纷纷花落太和开发区。

  太和医药产业的发展成果,不只是停留在账面上的一组组数据,更体现在一批龙头企业的综合实力和辐射能力上,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有限公司正是这样的领头羊。

  总部设在太和经济开发区的贝克制药,掌握国际领先的手性药物核心技术。

  贝克制药现有员工1200人,其中研发人员136人。参与和主持了11项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2012年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安徽省手性药物工程研究中心”,随后“安徽省新药研究院”也落户贝克,为公司研发新药提供了完备的平台。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为家乡太和打造一个百亿级上市企业。”贝克制药董事长王志邦告诉笔者。目前,贝克制药已完成上市前期准备工作。

  无独有偶,安徽德信佳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是开发区内的另一家龙头企业,其主营业务为心血管等新药中间体及其原料药的研制和生产,目前产品已被世界药企巨头赛诺菲、默克、拜耳、诺华等选为第一供应商。

  “去年年中,我们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成立了一个实验室;年底又在济南成立了一个研究公司,公司仅科研人员就有103人,都是以前天津大学、济南大学的研究员;目前谋划在太和也建立一个新药研究院,主要负责科研成果的生产转化。”德信佳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坤说,“我们这一行最重要的就是科技创新,我们现在一批新药正在做GMP、FDA的认证,通过后我们在生产成本不提升的基础上,产品价格可以提高3倍。”

  实际上,太和经济开发区内像贝克制药、德信佳这样的龙头企业还有数家,其中就包括悦康药业集团、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正是这样一批龙头企业,通过产业链的上下延伸,带动了开发区内一批配套企业的共同进步。例如同在开发区内的安徽银丰药业有限公司、安徽一帆药业有限公司为贝克制药提供薄荷原料及拉米夫定医药中间体,而安徽远景药用包装有限公司则为其提供原料药铝塑桶包装体。由此可见,龙头企业的引领辐射效应已然显现,太和现代医药产业集聚也初具规模,蔚为“太和现象”。

  在行业观察人士看来,作为公认的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领域,生物医药在太和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绽开了新蕊。解码太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崛起路径,总结并推广相关“太和经验”,对于皖北振兴、对于打造太和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依商兴工的“太和模式”

  沃野千里的华北平原,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粮仓。位于其间的安徽省太和县,也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多地多粮多、工业基础薄弱是太和县的基本县情。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劳动力资源、药材种植、交通便利等优势逐步放大,为医药产业在太和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太和相对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优势还在于医药商贸的发达。”太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尚晓雷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太和就走出去一批跑单帮的‘药贩子’。随着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十多万太和人陆续走进医药购销领域,并逐步建立起庞大而细密的市场网络。”今天的太和县是“买全国、卖全国”的全国大型医药集散地,境内的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全国大型的单体医药销售市场,2014年医药商业销售收入达202.9亿元,其销售行情被誉为全国医药商业的“晴雨表”。

  医药商贸的发达不仅为医药工业的发展节省了远程原料采购和销售网络搭建的巨额中间成本,同时在医药商贸领域中经营成功的太和人,又返乡成为医药工业建设的开路人。伴随着太和医药专业市场的发展,太和现代医药产业也应运而生,并且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集聚逐步显现,而这正是医药产业发展独特、难以“太和模式”。

  据统计,太和经济开发区现有医药企业135家,其中骨干企业57家、医药高新技术企业8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9家。2014年,开发区医药工业产值突破90亿元,全县医药市场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2015年1~7月,医药工业产值已经突破100亿元大关。

  “生物医药作为阜阳市首位产业,其主要布局和集聚就在太和。”太和县副县长丁志凯说,“我们目前医药工业产值占阜阳全市医药工业产值的90%以上,占全县工业产值的50%以上,带动运输、物流、加工等劳动力就业20万人次以上,可以说充分发挥了主导产业的主导作用,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难看出,太和医药工业滥觞于医药商业,而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各级政策的叠加,如今工业已开始“反哺”商业。由此,医药产业的“太和模式”呈现出依商兴工、工商并举的鲜明特色。

  从2006年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到现在的10年时间里,太和经济开发区业已形成以生物医药为导向,以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制剂为核心,以化学制药、现代中药、保健品及医疗健康服务、医疗器械为主体,以药用辅料包材、制药设备、卫生理疗、医药物流为补充,以科技研发、职业教育、会展信息、金融服务等为配套服务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

   医药新高地的“太和愿景”

  生物医药是公认的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领域之一。从全球来看,个性化诊断治疗等已经成为各大医药巨头争相研发的焦点。据权威机构预测,2015年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1600亿美元。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市场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生物医药市场。

  为抢抓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机遇,近年来太和经开区采取多种措施,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在抗体研发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并有望在未来几年取得实质性突破。

  据了解,太和县经开区建立于1987年7月,2006年4月经批准正式设立(省级)安徽太和经济开发区。园区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已建成区面积12.9平方公里。目前共入驻企业335家,已投产运营26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3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区内就业人数3万多人。2015年开发区完成工业产值188亿元,实现税收14亿元。

  园区现有医药企业135家,其中骨干企业57家,医药高新技术企业7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9家,并先后获得“省级新型工业化生物医药产业示范基地”“省级生物医药和物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省级生物医药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省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区”“安徽省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称号。

  2015年,太和经开区医药工业企业产值突破128亿元,太和县医药市场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单体市场销售额连续十年位居全国前列,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2016年,太和县医药产业产值预计超过180亿元。

  众所周知,太和经开区具有良好的医药贸易物流基础、现代医药工业基础和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生物医药产品结构。经过多年培育壮大,在华源医药市场的带动下,该县形成了医药贸易物流、生物医药工业、中药材种植全面发展的格局。

  在华源物流中心,每天吞吐着成千上百辆的大型卡车,他们将全国的药品运到这里或者从这里出发送到全国。据介绍,太和医药市场拥有亚洲大型的医药仓库(20万平方米),5000多家(占全国85%市场)药企驻场,销售2.5万多种(全国品规最全的)药品,终端覆盖全国1.5万家县级以上医院、2万家连锁药店,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格局,成为全国医药商业的“晴雨表”。由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和阜阳市政府主办的“中国华药会”,规模及影响力仅次于全国药交会,品牌效应突出,已连续在太和举办十一届,2015年参展境内外客商达13万之多。

  太和现有中药材种植面积30万亩,种植有薄荷、白芍、大青根、板兰根、桔梗等二十几个品种,年均为农民增收20亿元。经开区享受省级开发区各项政策,已经成为融生产、流通、中试孵化、科研、信息为一体的国内独具特色的生物制药产业聚集区。2014年,太和医药产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占GDP比重达60%以上,提供了近20万个就业机会,成为地方经济的主要支柱。

  从全省现代医药产业发展的版图上来看,太和县经开区主导医药产品竞争优势明显,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园区医药产业涵盖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化学制药、保健品、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特别是抗生素、心脑血管药物、生物技术药品等与当前医药市场的主要需求结构高度吻合,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随着一批项目陆续投产,未来3~5年开发区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实际上,为了增强发展后劲,太和经济开发区近年来持续发力,打造中科生物医药创新创业及产业化基地。基地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等国内外高等院校及研究院所,按照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标准,全力打造高端医药研发和科技企业孵化、中试转化、产业化综合服务平台。基地总投资25亿元,规划占地563亩,可同时孵化100多家创新创业企业。目前基地正在培育中的数个创新平台项目,不仅帮助太和开发区拿下了本次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阜阳基地的荣誉,更寄托了太和医药产业未来数年井喷式增长的厚望。

  除此之外,基地还拥有安徽省手性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芯大数据中心项目、大健康中药科技城及医疗器械智能产业园等数个创新平台,并共同为太和医药产业爆发式增长集聚着动能。“企业总是追逐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创业的风险就像一堵墙,挡在科技型企业的前面。我们开发区培育了这么多创新平台,就是为了打通这堵墙,经过我们的前期引导培育,企业最终成功驶向市场蓝海。”尚晓雷说。

  截止到目前,开发区已申报国家“千人计划”2人、省“百人计划”1人,引进博士20人、硕士80余人、高级技术人才400多人;自2013年以来,开发区累计申报高新技术产品54个、省级新产品23个;承担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3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7项。

  太和医药人也为自己勾勒了更宏伟和系统的蓝图:打造“特色制剂新城、医药集聚高地”,建成“全国闻名、特色鲜明的医药之都”,成为全国重要的中成药二次开发基地、华东最大的生物医药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保健品生产基地、全国医药集散中心、全国新兴的高端仿制药再开发基地。

  “本次入选为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阜阳基地,对于太和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带来了实现跨越发展的政策机遇。目前已知的基地专属优惠政策,包括省政府每年设立20亿~30亿元的专项引导资金,从省级预留建设用地指标中优先解决基地重大项目建设,将省高新技术产业基金规模扩大到200亿元以上,对基地重大项目予以支持等。”丁志凯说,“在政策支撑的基础上,我们要理清思路主动作为,争取早日达成‘华东药都’这个目标,也在皖北地区走出一条差异化突破的崛起之路。”

来源: 中国经营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