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阔步迈进“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产业成为淮南转型升级新引擎

12.04.2016  19:49

    淮南依煤而建,成为中国能源之都、华东工业粮仓、安徽省重要工业城市,为国家能源安全特别是华东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一煤独大”相对单一的产业结构,给淮南带来了如何转型的阵痛反思。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下,淮南市委、市政府充分结合市情,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的顶层设计,多措并举的开启了淮南创建“国家级大数据综合实验区”战略转型大幕,进一步加快了迈进大数据时代步伐。

  优势凸显

  吸引大数据产业纷纷落户

  淮南建设大数据产业由来已久。从“互联网+”到“大数据+”的“叠加效应”,淮南并不陌生。早在2011年,淮南在全国率先提出“云海战略”,成为率先将“云计算”研究开发纳入城市未来发展战略的城市;2013年初,又被列入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市。

  淮南发展大数据产业优势凸显。由于该市有着电力能耗较低、能源丰富水资源充足稳定、地质结构安全和气候适宜、能有效辐射华东的区位优势明显、有处于国家光纤主干道上的技术路径等供给优势,中国移动数据中心的覆盖华东区唯一的数据中心——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最终落户淮南省级高新区,该项目总体规划建设具有近2万个机架能力的数据平台。目前,一期工程基本建成,6600个机柜将于今年5月投入使用,总出口带宽超过2万G,已经与腾讯等21家互联网企业、光大银行等4家金融机构达成入驻协议,将形成庞大的数据资源集聚。

  近年来,在该市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7.1万平方米的“江淮云”平台已经建成使用。据该市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王启超介绍说:“目前,江淮云平台注册企业已经超过170家、入驻96家,这个数据比去年‘几乎翻了一番’;即将全面投入使用的‘智慧谷’,总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6亿元,入住的安徽视频云运营基地已投入试运行,该项目以中国铁塔淮南分公司为龙头,引进了浙江大华等3家上市公司在淮南落户,正在联合打造视图云数据中心。整个‘智慧谷’平台投入使用后,将不断吸引着大批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青年创新团队纷纷入驻,逐步形成科技研发、创业创新、广泛招商的产业孵化新高地”。在国家级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由新三板上市民企安徽华印机电公司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合作建设“国产卫星应用产业园”已落户,产业园一期1200平方米的数据中心和4000平方米的国产卫星应用大数据甲供材已开工建设,吸引了浪潮、华为等16家大型企业在此集聚。“互联网+政务服务”大数据云平台项目启动,已完成本市市直51家单位数据对接,并上线试运行,正在拓展规划建设“智慧安徽政务云大数据基地”。同时,中兴通讯产业园建设信息产业关联设备和商品生产基地项目已进入选址阶段;达实智能的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一大批大数据云平台已进入实施。截至目前,科大讯飞、中意之旅、伟东云教育、中关村数海数据、爱思拓大数据等企业及项目纷纷落户淮南。

  顶层设计

  引领淮南步入大数据时代

  结构单一的淮南市,在实现弯道超车的过程中,瞄准大数据潜在巨大市场,加速了转型发展步伐,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将淮南确立为全省大数据两大存储基地之一,进一步为该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顶层设计方面,淮南编制完成《淮南市设立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委托国家信息中心,编制完成淮南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设立淮南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并与淮南师范学院、安徽理工大学合作,分别成立大数据学院和众创空间。在全省率先成立大数据产业发展小组、大数据办公室,建立大数据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协作共建,与贵阳市政府、科大讯飞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设立50亿元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将大数据产业作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予以重点培育。该市信息化办公室、大数据办公室主任何留进介绍说:“围绕大数据存储、交易、应用服务三个环节,淮南正在努力促进大数据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融合,正向深度应用、拓展延伸的定位迈进,淮南市大数据产业布局、项目建设和企业集聚效果已初步显现,目前,已有200余家大数据关联企业落户淮南,18个项目申报国家发改委大数据重大工程,进入三年滚动计划项目库。”

  据悉,目前淮南市已在数据资源管理、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大数据产业集聚和数据资源交易流通等方面开始了先行先试。正在向创建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打造大数据存储中心、交易中心、应用服务中心的目标定位奋力迈进,“大数据”产业已成为淮南转型升级新引擎。

责编:胡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