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圩党委书记钱炳:二次创业打造国际品质生活新高地

16.08.2016  10:37

大圩犹如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他已不满足原有的生活环境,希冀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从“乡村旅游”到“体育小镇”,从“葡萄”到“马拉松”,大圩用一次次转型,从同质化的竞争中突围。而融入安徽新中心,大圩如何打造“中国最美都市乡村、国际品质生活高地”?近日,大圩镇党委书记钱炳接受了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专访,描绘了一幅大圩新蓝图。

从同质化中“突围”

新安晚报:很多人知道大圩是从葡萄节开始的,近些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钱炳:2003年以前,大圩还是一个传统的农村乡镇。从2003年至2013年的十年间,大圩开始第一次转型。那时合肥开始大建设,人口聚集,乡村旅游逐渐兴起。大圩有传统的种植业,又靠近城市,加上政府引导,慢慢从一个农村乡镇向旅游乡镇发展。十年来,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农产品变成了旅游产品,农区变成了景区。每年旅游创造的经济价值2亿多元,乡村旅游已成为大圩发展的主导产业。

新安晚报:现在乡村旅游的同质化严重,大圩如何从中突破?

钱炳:近些年各地越来越重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特别是环巢湖十二镇,都在致力于打造旅游特色乡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同质化竞争。与此同时,各地也在竞相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发展民宿、农家客栈、艺术村等新兴业态,对我们对挑战和机遇形成强大的外部压力面。对此,我们积极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把旅游与体育、休闲、文化等有机融合,在全省率先打造“体育特色小镇”,积极举办了中国合肥(大圩)马拉松赛、大圩亲子毅行、大圩特步特跑汇等体育赛事活动。

岗区主打“国际化”

新安晚报:大圩新的定位是打造“国际品质生活高地”,这与原来有何不同?如何来实现?钱炳:大圩第一次创业,实现了由“农区”向“景区”转变。而由“景区”向“高地”的转型,是大圩“二次创业”。我们将结合滨湖新区及包河经开区发展变化的形势,委托国内外一流规划设计机构,在规划理念和功能布局上与国际化等高对接,但这个发展还是要以大圩的生态环境为保证。

新安晚报:这个“国际化”如何体现?

钱炳:其实大家知道的大圩,只是一半圩区,是“东大圩”,还有一半是岗区,还没有开发。但我们的目标,是做好做活岗区产业和圩区生态两篇文章。在花园大道以南的“岗区”,我们将建设一座“滨湖生态科技文化新城”,目前正在做规划。这里将有国家广播影视基地、国际学校、医院、养老机构等。我们借鉴上海碧云国际社区的规划和深圳华侨城的成功经验,希望能复制到大圩,成为生态环境优越,建筑低密度,空气清新、水质清澈的新城区。

 

大圩葡萄吸引了诸多目光。

“让农村更像农村”

新安晚报:除了继续打造都市农业之外,未来大圩文化旅游将向何处发展?

钱炳:我们的二次创业,主要是融入安徽新中心,同时开启“四地”时代。这“四地”是指都市农业新沃地、文创产业新基地、环巢湖旅游新福地和国际品质生活新高地。其中,在打造“文创产业新基地”方面,我们将抓住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核心区建设的机遇,吸引各类文创产业来此投资创业,包括智能科技、文化创意、休闲健康产业等重点领域。同时,以创建全省体育特色小镇为契机,引入文创企业参与建设体育公园、体育游园、体育赛道等设施,举办各类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集聚品牌效应。

新安晚报:我们注意到今年包河区发展思路中,提到大圩要有大变化,要“让农村更像农村”,这个“更农村”如何理解?

钱炳:接下来,我们将在圩西河沿线,选取2~3个保存相对完整、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在保护河流、沟渠、树木、民俗文化等基础上,进行公共设施改造,提升村庄的环境和内部设施,做成既保留农村感觉,又能享受现代服务的“民宿”。这一点我们学习了乌镇的乌村发展的经验,正在做规划。            吴媛媛 本报记者 吴碧琦

【征稿】

“发现新大圩”随手拍摄影大赛向你发出邀请,拿起手机或相机,拍下你眼中的大圩之美,就有机会获得丰厚奖金或奖品。投稿请扫描下方“安徽第一城区包河区”和“安徽大圩”微信二维码,发送“姓名+联系电话+作品名称+图片”即可,或直接发E-mail至[email protected]。具体可登录安徽网(www.ahwang.cn)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