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这里是人间地狱

03.09.2014  15:52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9月1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其中,安徽省共有两处,分别为淮南市大通万人坑教育馆和宣城市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9月3日上午,记者前往大通万人坑教育馆。沿着淮南市区繁华的洞山东路一路向东前行,到了南山路与洞山东路交叉口,往南前行约2公里,就来到了大通万人坑教育馆。金秋九月,秋高气爽,天空中还飘着细雨,似有一点寒意。行走于教育馆及抗战遗址之中,四周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可是70多年前,这里却是一片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

        万人坑是侵华铁证

        淮南市大通万人坑教育馆始建于1968年,全馆占地面积约31571.24平方米,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展室面积约2400平方米。

        教育馆现对外开放的展览有教育馆概述、日寇侵占大通期间布局沙盘、矿工生产生活用品用具、矿工上下工流程泥塑、矿工作业场景、日寇残害矿工刑具、大病房概况、三条白骨大坑、秘密水牢等。

        去年,相关部门筹集资金修筑了一条从南山路直抵大通万人坑教育馆的柏油马路。马路的开通,使得市民更加方便地前往教育馆。

        大通万人坑教育馆掩映于一片森林丛中,南望绵延的舜耕山。馆区没有高楼大厦,全是一层的瓦房,只是在中心万人坑周围竖起了仿古沧桑的高大木头架,上书“牢记历史,珍惜和平”8个大字。

        展室分为6个部分,分别是前言,矿山沦陷、人间地狱,残酷掠夺、以人换煤,泥塑造型,滔滔罪行、罄竹难书,大通万人坑简介。

        各个展室里保留着当年矿工的衣服、挖煤工具、乞讨用品,还有珍贵的历史照片。其中第一个展厅里,墙上写着巨大的数字——13000。讲解员曹楠楠告诉记者,因为在1942年秋到1943年春,大约有13000名矿工死亡后,被埋在万人坑里。

        淮南市大通万人坑教育馆馆长李文玉告诉记者,大通万人坑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在我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历史铁证。1938年,日本侵占了大通煤矿,在其后的7年时间里,他们在大通煤矿施行了惨无人道的法西斯统治。

        据介绍,日寇在大通煤矿期间采用打活靶、蹲水牢、站灯笼、装麻袋等凶残手段,杀害了无数抗日志士,疯狂掠夺我国的煤炭资源。

        据统计,在1938年6月至1945年8月,大通煤矿有17000多人惨死在日寇的铁蹄之下,仅在1942年秋到1943年春的短短几个月,死难者就有13000多人,尸体都被抛弃在荒山脚下,堆积如山。

        “1943年春天,尸体开始腐烂,日本侵略者忍受不了臭气,强令矿工们挖了3条长约20米、宽5米、深3米的大坑,将尸骨抛入坑内,就形成了白骨累累的万人坑。”李文玉告诉记者。

        在日军侵占淮南煤矿期间,成千上万的中国矿工遭受了最野蛮、最残酷的掠夺和血腥的残害。淮南大通“万人坑”就是一个典型缩影和铁证。

        46年老馆焕发新生

        十年前,大通万人坑教育馆曾一度年参观人数不足百人。当时有媒体报道称:“该馆两扇铁门锈迹斑斑,门庭沉寂;馆内杂草丛生,陈列展览馆年久失修,一些泥塑因屋破漏雨而被淋坏,万人坑上竖立的钢铁架子掩映在一片乱木荒草之中。

        该馆曾经有过辉煌。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大通“万人坑”曾被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列入安徽省小学语文课本和初中英语课本。

        全国各地涌向大通“万人坑”的参观者,要排队等候3天才有机会进馆参观,为此,当地政府特地建造了3000-4000平方米的招待所。

        为了重新打造大通万人坑教育馆,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在淮南市政府及该市旅游局、市文化局等单位的支持和指导下,该馆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投入100多万元创建资金,按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对景区游览设施、接待设施、人员培训等软、硬件进行了改造完善。2011年3月,大通万人坑教育馆被安徽省旅游局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该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相关部门再次投入大量资金,对馆区进行了重新修缮,修筑了全新的进馆柏油马路。如今,大通万人坑教育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各位参观者。

        1986年,大通万人坑、秘密水牢、碉堡水牢、窑神庙、站后碉堡等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大通万人坑被安徽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大通万人坑、秘密水牢、碉堡水牢、窑神庙、站后碉堡、日军弹药库、日军地堡、日军南宿舍碉堡、日军司令部等9处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文玉告诉记者,大通万人坑教育馆自建馆以来,已经接待了国内外参观人员1200多万人次,目前每年参观人数为30万人次。

        本报记者 周洪/文 高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