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保持中高速 发展迈向中高端

28.09.2015  04:03

  持续的经济下行压力下,我省是全国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上半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9976.6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居全国第7位;前8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300.6亿元,同比增长8.7%,增幅居全国第7位。前8月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3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在全国投资总量前10位的省份中增幅位居第5位。

  “近年来,我省经济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重要的经验和成功的实践,就在于始终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战略取向。 ”省委书记王学军指出,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是中央的战略部署,是先进地区的成功实践,是推动我省更好更快发展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选择。

  省委、省政府制定的“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和总抓手。 “行动计划确定的四个方面目标,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既有具体目标,也有导向性目标。 ”省长李锦斌强调,各级各部门要逐条分解,逐项量化,把每个百分点落实到每个增长点上,推动我省增长动力实现新转换、产业发展保持中高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产业结构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各产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

  “产业的发展也像人一样‘娇贵’,有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才能强身健体、茁壮成长。 ”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开发区主任王文松说。该区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是省政府授牌的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之一,也被列为全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回顾近年来持续培育壮大新型显示产业,王文松最深切的体会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关键是要以产业链优势吸引龙头企业入驻,再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良性循环,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是“调转促”的战略突破口。 “4105”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要努力打造20个左右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其中10个左右基地产值突破千亿元。通过充分发挥基地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示范带动效应,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铜陵有色的高导铜材项目2014年投产当年就实现盈利。 ”铜陵有色集团董事长杨军说,高导铜材项目采用目前世界上大规模生产铜线杆的最先进首选工艺,产品具有高纯度、高导电率、高延伸率特点,广泛应用于电线电缆、电器及通讯等新兴产业领域,实现了铜陵有色发展铜材精深加工的新突破。持续推进自主创新,在铜合金材料等关键领域逐步形成科技和品牌优势,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是铜陵有色转型升级的首要路径。

  “科技进步对各产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4105”行动计划在“产业结构优化”这一首要目标中提出了这一要求。显然,这也正是市场主体的共识和行动。

  行动计划提出,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力争达到5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力争达到6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5。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对照这一目标,全省优化产业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今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中,服务业比重为35.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8个百分点,比计划目标差了近2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6.4%,与计划目标还有近15个百分点的差距。目前,传统产业仍占到全省工业经济的60%以上,前7月,钢铁、煤炭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分别下滑28%、37.9%,结构调整步履艰难。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在调结构转方式上不断凝聚出新动力,结构优化的步伐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已经提高1.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提高1.9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占到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0.7%。

  省委书记王学军强调,要显著提高现代产业比重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省产业素质和产业结构必将实现新的跃升,为“三个强省”建设构筑起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支撑。

   质量效益提升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品牌经济比重显著提高

  9月21日,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公布了2015年中国酒类企业品牌200强,“古井贡”品牌以375.55亿元的品牌估值居全国酒类企业第5名,较2014年的排名提升1位。 “品牌已经成为古井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我们全力打造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的关键支撑。 ”该公司董事长梁金辉说,当前白酒市场仍面临着持续调整的压力,但正是靠着品牌价值的拉动,该公司生产经营保持稳健态势,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7亿元,同比增长13%以上,实现净利润3.8亿元,同比增长6.34%。

  品牌经济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高级形态,是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主路径。全省“调转促”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品牌经济比重显著提高”,并作出实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的部署。

  企业是品牌经济的载体,品牌是企业规模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承载和体现。省委省政府对品牌经济的高度重视,深刻的考量在于: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最终要靠一个又一个市场主体来落到实处,而企业数量总体不多、平均规模不大,特别是核心竞争力不强,一直是制约安徽经济发展的“软肋”。

  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372户,这一数量仅相当于浙江的42.5%、江苏的33.6%,全省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仅有29户。中国驰名商标数量是衡量区域品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我省有188件,而浙江省有552件。

  根据“4105”行动计划部署,到2020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要达到150家,中国驰名商标数量超过400个。这一目标是对全省所有企业的砥砺和鞭策:各类市场主体都要坚持创新为源、质量为本、管理为基、绿色为重、人才为先,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海螺集团、铜陵有色集团作为规模最大的两家省属国有企业,更要在“十三五”期间努力成为全球500强企业,树立企业发展新标杆,努力在全省打造出更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跨国企业。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提升的原动力。 ”合肥经开区管委会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作为全省首家工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的开发区,该区的企业数量和密集程度均居全省开发园区前列。今年以来,尽管面对持续的经济下行压力,但该区经济运行质量效益仍在稳健提升: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3.5亿元,增长12.4%,高出全省近4个百分点。前8月,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22.4亿元,增长12.6%;实现税收收入79.8亿元,同比增长14.8%,均显著高于全省平均增速。新近还成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2014年,该区万元GDP能耗为0.22吨标煤,远低于全国万元GDP能耗0.5吨标煤的水平,今年上半年,这一指标再次下降9.68%。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是“4105”行动计划在部署“质量效益提升”目标时作出的全面部署。

  以合肥经开区为代表,全省上下正在探索一条提升经济发展科技含量、绿色含量、财富含量的路子:前8月,全省财政收入增长10.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高于GDP增幅,“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提前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增长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新常态下的发展,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只要坚持不移把提高质量效益作为中心任务,大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持续改造安徽的产业版图,就一定能推动全省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