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灾中坚守担当与责任——记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民政局副局长邢益滨

09.07.2016  07:11

      他是一名普通的基层民政干部。6月20日指挥搬运救灾物资中,在双脚骨折的情况下,仍保持着超乎寻常的工作活力坚守岗位。就在记者去采访时,还遇到一位低保户前来医院看望他。他就是心系群众,为民尽责,被同事们称为“永不松套的孺子牛”的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民政局副局长邢益滨。

      使 命——

      “我是分管救灾工作的,关键时刻我没想那么多就冲上去了。

      “宣州区境内遭遇特大暴雨,6月20日洪林镇6小时降雨量达309.9毫米,政府、街道被淹,洪林中心小学700多名学生被困,急需饮用水和食品。附近2个村、500多名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6月20日下午2点多,区民政局接到洪林镇政府告急电话。已连续加班数日的邢益滨立即随市委书记姚玉舟、市民政局局长曹国红等,赶往出险地查看灾情。

      “当我们的车行驶到318国道新河桥段时,国道上的水已齐腰深,正实施交通管制。眼前的洪林镇政府及周边一片泽国,这时前方传来消息,向洪林镇中心小学运送食品、矿泉水和照明设备的物资车辆被洪水隔断在路上。

      “怎么办?孩子们眼巴巴地盼着呢。已是晚上9点多了,我们立刻组织救灾指挥部、武警公安和民兵形成一条人力传送带。就这样,我们硬是将应急物资一箱箱、一捆捆转运到对面的车上。”躺在病床上的邢益滨回忆道。

      雨没有丝毫停下来的迹象,路上的水越积越深。邢益滨又爬上对面的车,堆放物品。汗水交织着雨水湿透了衣衫,嗓门嘶哑,不知不觉六个多小时过去了,总算把所有的物品堆放稳妥,自己还没来得及喝一口水。

      连日操劳加上体力透支,邢益滨下车时双腿发软,一屁股重重地坐在地上,双脚钻心地疼痛,却没有叫一声苦。同事强行把他架上车送往医院,检查之后,一纸“双足后跟骨粉碎性骨折”的诊断摆放在他面前。他却对陪同他的同事说:“现在救灾工作压力大,一个人要顶几个人用。我都急死了,就这样躺下真不是滋味。

      躺在病床上的邢益滨,一刻也闲不住,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救灾物资的调拨、转移群众的安置等,病房成了他的临时指挥所……

      真 情——

      “把事办好了,不用去说,群众也记得住。

      2015年8月9日晚7点多,突如其来的龙卷风山呼海啸,顷刻间沈村镇2人死亡,900多户住房不同程度受损或倒塌,群众陷入一片恐慌。

      邢益滨连夜赶到现场,走村串户查看情况。“受伤群众要立即送医,危房群众还有不少是老人、孩子和残疾人,必须尽快转移安置。”邢益滨和同事们商量着。这一夜,他和同事们共转移安置60多名群众,此时宣城市减灾救灾委已启动应急预案。

      第二天一大早,邢益滨又马不停蹄联系保险公司,组成五个工作组逐户勘查房屋受损情况,并牵头召集建委、财政、保险召开联席会,对受灾农房理赔采取就高不就低,尽可能减少群众的损失。

      一个多月,700多户,300多万元理赔款到位。12月底,90户倒房户欢欢喜喜搬进了新房。“没想到你们行动这般神速,群众个个夸你们!”省民政厅救灾救济处李大春副处长验收时连连夸赞。

      邢益滨不仅危难时刻勇于担当,平常工作也是一样。

      “如果沉下心把群众工作做好了,最大限度地保护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还是通情达理的。”这是邢益滨常挂在嘴边的话。黄渡乡杨林村李志发,上世纪50年代的老兵,要求提高补助标准,三番五次闯进市委市政府讨说法,不理解政策的老人还冲进邢益滨的办公室掀翻了办公桌,但邢益滨始终微笑着,不厌其烦地解释,把老人反映的问题一一记在心里。

      在回访中,见老人的房屋透风漏雨,和村里商量帮老人重新翻建,逢年过节邢益滨总是带着慰问金、年货去看望老人。一来二去,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亲戚”。

      真心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情感动困难群众,使鳌峰镇60多岁的抗美援越老战士侯运斗,对优抚政策从不理解到理解。他说,邢局长有张熟悉政策,苦口婆心的嘴,有一只永远面带微笑,容得下责难、怨言甚至威胁的海一般的肚量。

      “去年10月我去看他,他叫老婆把剥得干干净净的板栗,约三四斤执意送我,他说这是他的一片心意。我拗不过他,只好收下。今年春节,他知道我要去,特地穿上一套崭新的军装,说是要找回从军的感觉。”邢益滨说。

      “把事办好了,不用去说,群众也记得住。”这听起来很简单,却凝聚着邢益滨多少汗水。

      责任——

      “一切为了群众,只要做得规范就不会有问题,就怕自己有‘小九九’。

      “民政工作就是上为政府担责,下为百姓分忧。一切为了群众,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只要做得规范就不会有问题,就怕自己有‘小九九’。”邢益滨说。

      寒亭镇天门村是邢益滨的老家。去年7月,村里申请30万元扶贫资金修筑一条2公里的村道,村里拿到钱后想用于村部改造。一段老路用水泥浆重新粉刷一遍想糊弄过去。

      “我用树枝划一下就明白了,扶贫资金必须用在刀刃上,来不得半点虚假。”村支书百般求情,但他还是要求村里把路修好,坚持原则把他顶了回去。

    扶贫资金用制度管事,扶贫项目必须公开招标,不招标的一律不认账;把好资金拨付关,严格规范操作流程。项目审核评定验收必须财政、扶贫、民政到场。“把责任扛在肩上,干不好我们是罪人。

    “我没有想到的,邢局长都为我想到了。”回忆起第一次和邢益滨接触时的情景,周家胜至今记忆犹新。

      2015年9月,周王镇的周家胜敞开嗓子,骂骂咧咧地来到民政局,和接待他的工作人员吹胡子瞪眼,声称不解决问题要去北京上访。邢益滨把他请进了自己的办公室,一杯清茶面带着微笑使得老周很不自在。俗话说得好,“伸手不打笑脸人,况且我是找他们办事的。”老周看得出对他微笑的是个领导,并一口气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邢益滨专注地听着,一边记录着……第二天,邢益滨来到老周的家,和他拉起家常,把法规政策说得丝丝入耳。见老周房子墙体已开裂,便嘱咐乡民政办派人维修,春节前周家胜就住进了维修一新的房子,老周这个老上访户被邢益滨这般热情深深打动。

    “邢益滨对人有冷有热。”宣城市民政局办公室干事张毅说,“邢局长对违反原则的人不讲情面,对困难群众却是‘菩萨心肠’。

      邢益滨的默默付出让越来越多的人为之感动,就在建党95周年之际,安徽省民政厅作出全省民政系统开展向邢益滨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 记者手记)

      百姓信任的官难能可贵

      采访邢益滨,有一种感动让人热泪盈眶:他在指挥搬运救灾物资中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因体力透支,双脚后跟严重骨折。他在日常工作中把困难群众当亲人,换来了真心理解;在矛盾面前,用心倾听民声,用情化解民忧;在造假违法乱纪面前,他不留情面,铁面无私,用行动践行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他苦口婆心,不知疲倦;面对不解,忍辱负重,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融入到民政事业中,付出了汗水泪水。这是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是种可贵的时代精神。

      邢益滨是安徽民政战线涌现的时代典型,也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突出典型。当前,长江中下游正遭遇历史罕见的暴雨灾害,面对严峻形势,民政系统要以邢益滨为榜样,迅速行动起来,投身抗洪抢险救灾第一线,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攻坚克难,坚守担当与责任,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